内容详情
科技赋能甘孜牦牛更有“含金量”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4-06-19 22:14   

  5月中旬,记者从甘孜州相关部门了解到,自2022年以来,该州聚力推动牦牛集群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2023年,该产业集群全产业链总产值达64.42亿元,对比建设前,增幅达25.18%。

  作为四川最大的草原牧区,2022年以前,甘孜州的牦牛存栏量就占到了全省的41.07%。但传统的养殖方式存在品种退化、草料供给不足、产业化水平低等风险。2022年,《四川省甘孜牦牛产业集群建设方案》成功申报农业农村部2022年产业集群项目。该项目建设周期3年,涉及甘孜州10个县,计划投入11.23亿元。此后,“打造国家级牦牛特色产业集群”被甘孜州摆在未来五年全州畜牧业发展的突出位置。

  项目启动建设以来,甘孜州围绕制约集群建设发展的难题,将“院校州”科技合作作为牦牛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技术支撑,聚焦良种、饲草、养殖等重点环节,不断提升科技“含金量”,牦牛养殖这一传统畜牧业逐步迈向现代化。

  生长周期“锯齿”变“直线日,在理塘县禾尼乡牦牛产业园内,一头头膘肥体壮的牦牛在悠闲地咀嚼着饲草。在这里,牦牛们按照季节的更替,遵循着不同的作息规律。

  在自然放牧状态下,不少牦牛会出现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情况,这是制约牦牛出栏的瓶颈之一。“自然放牧状态下,牦牛的生长周期呈‘锯齿型’,一般要5至7岁才能达到300公斤左右的出栏体重,其间要经过5个严寒的冬天,总掉膘体重远大于牦牛出栏时的体重,消耗的草料是直线倍。”西南民族大学教授、省肉牛创新团队岗位专家黄艳玲告诉记者。

  打破“锯齿型”瓶颈,甘孜各地开展“舍饲”“放牧+补饲”等探索。“全舍饲要求较高的基础设施投入,且无法发挥天然草场的资源优势,‘放牧+补饲’的方法,如果没有保暖措施,牦牛还是会掉膘,补饲效果不明显。”为了找到“最优解”,黄艳玲和团队通过州校合作项目,在理塘、色达、甘孜等县经过3年多的研究,探索出了牦牛养殖新模式。

  “3362”养殖模式指在6月至8月三个月的青草期实行“放牧饲养”,9月至11月三个月的牧草枯萎期实行“放牧+补饲”饲养,当年12月至次年5月六个月的干草期实行“舍饲饲养”,可让各年龄段牦牛全年增重达200公斤以上。 利澳电脑挂机下载,该模式充分利用草地资源,有效降低牦牛掉膘、死亡率,将牦牛的生长曲线从“锯齿型”变为稳定上升的直线。

  5月15日,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科研人员刘刚再次来到了色达县。自从在色达县建立专家工作站以来,刘刚和同事已经在这片高原上开展了数十项研究。此行,他们有一个重要目的——为高原饲草找到“最佳拍档”。

  在九龙县牦牛良种繁育场的草地上,随处可见一头头体型硕大、毛发黝黑的牦牛。作为全州唯一一个国家级牦牛资源保种场,这里已经建成了九龙牦牛主题综合体验园、九龙县牦牛产业科普示范基地等业态,是甘孜州牦牛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典范。科技赋能甘孜牦牛更有“含金量”!

栏目分类
 
版权所有Copyright(C)2023-2024利澳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