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3年上半场预制菜表现如何?看产业发展研究报告解读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4-07-08 03:19   

  2023年6月2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强预制菜等食品加工全产业链市场主体培育。早在去年3月,广东便出台《加快推进广东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即“预制菜十条”),从顶层设计上推动广东预制菜产业发展迈向新台阶。

  随着预制菜从B端(企业用户商家)向C端(消费者个人用户)的发展、餐饮业的升级换代以及标准政策的不断完善,预制菜产业正走在提品质、创品牌、强渠道的发展道路上。

  2022年预制菜迎来大发展,不仅传统餐饮企业、速冻食品企业、农牧水产企业等纷纷入局,更吸引格力、趣店等跨界入局。

  2022年更是预制菜产业发展的“标准年”,广东、四川、浙江、上海、江苏等多个省市出台预制菜相关产业的政策指导文件和相关标准,涉及原料、加工、配送、包装、专业术语等多个方面,一方面抢占万亿赛道,一方面守护舌尖安全。

  与预制菜产业高速复合增长态势相伴生的,则是因定义不明确、全国标准未统一、C端市场待开发等,阻碍预制菜产业健康发展。

  预制菜行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期,在政策上获得利好,各界对预制菜的市场规模乐观并充满期待;预制菜企业数量增速加快,准入门槛呈现降低趋势;预制菜的头部企业多集中在食品加工,呈现出“底子厚且专业”的特点。从舆论场的反馈看,预制菜的整体关注度呈波动上升态势,口碑在变好,在地域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其高质量发展备受期待。

  预制菜产业蓬勃发展,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预制菜产业链的上游为原材料,主要包括农、牧、渔等种养殖业,蔬菜保鲜、食品包装等加工业;中游为企业,主要包括专业预制菜企业、传统速冻食品企业、零售企业、餐饮企业等预制菜企业及生产加工企业;

  下游是销售渠道,主要包括菜品批发市场、生鲜超市、电视平台等B端渠道及便利店等C端渠道。《2022年中国预制菜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22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196亿元,同比增长21.3%,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10720亿元。

  此外,预制菜还享受诸多外部政策利好,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

  预制菜首次写入《意见》中,被各界高度关注,认为预制菜产业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大有可为;广东、山东等省份将预制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将其作为2023年的重要工作计划之一。

  广东不仅拥有预制菜政策东风,还具备预制菜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及消费市场。在《2022中国预制菜城市发展指数百强榜》中,前三名城市分别为广州、佛山和深圳,而广东上榜城市数量高达11个。

  “万亿预制菜”赛道上,广东跑出了加速度,而畜禽类预制菜产业更是充满生机。

  良好的政策、市场环境及不可估量的消费潜力,吸引众企业在广东布局,广东畜禽预制菜产业也由此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本次调研聚焦广东畜禽预制菜产业,基于问卷调研及代表企业访谈,获取一手资料,研究探讨广东畜禽预制菜产业的现状、机遇与挑战,提出相应对策,为行业提供报告参考。

  在政策推力和市场拉力的共同作用下,广东已然成为预制菜产业发展的旗手。预制菜市场究竟有多大?在首届中国国际(佛山)预制菜产业大会发布的《2022年中国预制菜产业发展白皮书》中披露了一组数据:2022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196亿元,同比增长21.3%,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10720亿元。

  在火热的预制菜市场中,广东又处于何种地位?数据显示,2022年,广东预制菜产值达545亿元,增速达31.3%,聚集了超6000家上下游企业,占全国8.5%。而在整个预制菜的盘子里,畜禽预制菜市场无疑是兵家必争之地。

  作为畜禽养殖与消费大省,广东畜禽预制菜产业在风口中迎来机遇。据《2022广东统计年鉴》数据,2021年广东牧业产值约占牧业及渔业产值总和的50%(牧业产值统计含猪、家禽饲养等,渔业产值统计含海水及淡水产品等)。假设按牧业产值占比进行估算,广东畜禽预制菜产值约273亿元。

  为进一步了解广东畜禽预制菜产业发展情况,调研组基于问卷调研与实地走访,获取一手资料。从参与此次调研的企业可以看出,当前在广东从事畜禽预制菜生产与销售的企业涵盖多种类别,49%的企业为专业预制菜生产商;上游农牧企业次之,占比达29%;零售企业、全产业链企业、餐饮企业分别占6%、4%和2%。

  根据调研,从生产主体、产品菜系、产品形态、产品原料、销售渠道、销售区域、产业布局等方面进行总结,当前广东畜禽预制菜产业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调研数据显示,当前70%的广东畜禽预制菜企业年总营收在1亿元以下。可见,广东畜禽预制菜企业中,中小型企业数量居多。

  其中,预制菜板块营收占总营收30%以上的企业数量仅占调研企业总数的27%,也就是说,73%的企业预制菜业务营收仅占总营收的30%以下。值得注意的是,27%的企业预制菜板块营收占比不足5%。

  细分具体企业类别可以发现,专业预制菜生产商、零售企业及餐饮企业等下游企业合计占比达57%,下游企业数量近乎上游农牧企业的2倍。

  粤菜是中国传统四大菜系、现代八大菜系之一,代表了广东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在参与调研的畜禽预制菜企业中,有94.12%的企业主要生产粤菜类别预制菜产品,7.84%的企业生产湘菜类预制菜产品,5.88%的企业生产川菜类预制菜产品。

  以广州酒家集团为例,作为华南地区重要的食品加工企业,始创于上世纪50年代的广州酒家集团素有“食在广州第一家”的美誉,承载了老广人的美食记忆。

  近年来,该公司更是将粤菜转化为各类预制菜特色产品,如“传统咕噜肉”“盐焗鸡”“豉油鸡”“陈皮鸭”等,送往全国人民的餐桌。

  可见,身处广东的畜禽预制菜企业,产品的开发主要立足本土的资源及居民的消费习惯。

  观察具体的产品形态,参与调研的畜禽预制菜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类型主要包括蒸品、汤品、炒菜、油炸、卤制、腌制、水煮、烧烤食品等8个类别。

  其中,蒸品类别畜禽预制菜产品数量最多,近半企业开发相关预制菜产品;汤品次之,约43.14%的企业选择开发畜禽预制菜汤品类产品。

  例如,翠叔公预制菜(广州)有限公司的主打预制菜产品是带有广东河源地方特色的“紫金八刀汤”,该产品以河源紫金蓝塘土猪为原料,制作出鲜美的客家猪什汤;梅州市金绿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则开发了“陈小鸽”品牌系列鸽子汤预制菜产品,包括虫草花鸽子汤、红枣枸杞鸽子汤、花胶老鸽汤、人参老鸽汤等多种类别;

  广东爱健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入精力开发能够凸显食材优势的鸡汤产品,根据不同时令开发了陈皮雪梨土鸡汤、胡萝卜玉米炖鸡汤、阿胶黄精花胶鸡汤、人参蛹虫草花胶鸡汤、黑松露花胶土鸡汤等鸡汤类预制菜。

  预制菜是以农、畜、禽、水产品等为原料,配以各种辅料预制加工而成的成品或半成品。而畜禽预制菜,主要指使用猪牛羊禽肉及其副产品为原料所制作的预制菜产品。

  作为垂直农牧大食品策划顾问的广州年轻派战略咨询机构,对上下游产业的情况,协同做了全产业的研究。

  此次调研对各个广东畜禽预制菜企业的产品主要原料做相关统计分析,58.82%的企业使用鸡肉为预制菜主要原料,54.9%的企业使用猪肉为主要原料。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企业开发鸡肉类预制菜产品偏爱盐焗鸡,猪肉类预制菜产品则以腊味为代表产品。

  在参与此次调研的畜禽预制菜企业中,27%的企业主要销售渠道为B端,20%的企业主要销售渠道为C端,另有半数以上的企业两手抓,B端和C端销售并举。由此可见,广东畜禽预制菜企业以B端销售渠道为主,C端销售渠道为辅。

  具体而言,畜禽预制菜企业的B端销售渠道涵盖连锁快餐、酒店、中小餐饮、团餐、代工、外卖店等,其中连锁快餐、酒店和中小餐饮是企业最主要的B端销售渠道。

  再看C端销售渠道。调研数据显示,78.43%的畜禽预制菜企业通过电商平台打开C端,60.78%的企业拥有商超销售渠道,除此以外,企业的C端销售渠道还包括自有门店、社区团购、社群团购、农贸市场等。

  据调研统计,目前广东各大畜禽预制菜企业的产品主要销往华南地区,且广东是最重要的市场。此外,华东地区也是畜禽预制菜企业重点关注的市场,超45%的企业选择在华东地区打开销路。

  聚焦到具体的城市,广州、深圳和上海三大一线城市是企业重点关注和挖掘的市场。广深市场对广东本地企业而言距离近、交通便捷,且研发的产品风味口感更符合省内消费者的喜好,而上海市场则因其消费力足,人口多元带来饮食文化多元,所以各类口味差异较大的产品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市场空间。

  从产业宏观布局的角度观察,预制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是广东畜禽预制菜发展的领头羊。

  2022年,广东率先规划建设了11个预制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分别位于广州、珠海、佛山、江门、惠州、肇庆、湛江、茂名、韶关、潮州10个地级市,形成广东预制菜园区集聚式发展。

  其中,具备畜禽类预制菜产业发展优势的预制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有7个,包括广州市南沙区预制菜产业园、肇庆市高要区预制菜产业园、佛山市顺德区预制菜产业园、江门市蓬江区预制菜产业园、惠州市博罗县预制菜产业园、茂名市化州市预制菜产业园及韶关市曲江区预制菜产业园,分别位于7个地级市。未来2023年上半场预制菜表现如何?看产业发展研究报告解读,广州、肇庆、佛山、江门、惠州、茂名、韶关等地级市也将成为广东畜禽预制菜产业发展的旗手。

  预制菜产业的兴起,与“宅经济”的大背景有关。伴随居民消费升级,政府大力扶持预制菜产业发展。作为全国畜禽养殖与消费大省,广东畜禽预制菜产业发展拥有原材料优势,而悠久的饮食文化、商业文明基因与科技力量则为广东畜禽预制菜产业插上翅膀。

  受新冠疫情与消费趋势的影响,“懒人经济”“宅经济”加速兴起,国内预制菜消费增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比上年实际增长2.9%。伴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消费升级为预制菜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基础。

  2022年3月25日,广东发布《加快推进广东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明确提出建设预制菜联合研发平台、构建预制菜质量安全监管规范体系、壮大预制菜产业集群、培育预制菜示范企业、培养预制菜产业人才、推动预制菜仓储冷链物流建设、拓宽预制菜品牌营销渠道、推动预制菜走向国际市场、加大财政金融保险支持力度以及建设广东预制菜文化科普高地。

  为发挥标准化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广东在全国率先立项制定5项预制菜地方标准,包括《预制菜术语及分类要求》《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预制菜冷链配送规范》《预制菜感官评价规范》《预制菜产业园建设指南》,并在2022年中旬将11个预制菜产业园纳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今年6月2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再次提出加强预制菜等食品加工全产业链市场主体培育。

  调研数据显示,70%的畜禽预制菜企业拥有自己的内部预制菜研发团队,20%的企业委托外部研发或与专业公司合作,另有10%的企业尚无研发投入。细分不同企业类型,95.83%的专业预制菜生产商拥有自己的研发团队,而上游农牧企业中有57.14%的企业拥有内部研发团队。

  除了内部研发团队,高校科研资源同样为广东畜禽预制菜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2022年4月,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了预制菜(食品)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学院科研资源整合,发挥学科优势,为广东畜禽预制菜产业链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服务,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赋能乡村振兴。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依托单位、广东安井食品有限公司为联合共建单位的“广东省预制菜(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了广东省科学技术厅2022年度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认定,成为唯一的省级预制菜(食品)工程中心。

  在调研过程中,不少畜禽预制菜企业与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技术团队合作,可见专业技术人才对广东畜禽预制菜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广东是畜禽养殖大省。2022年,广东猪牛羊禽肉产量达475.82万吨,比上年增长5.3%;家禽出栏13.37亿只,排行全国第二;生猪出栏3496.79万头,排行全国第七。

  在畜禽预制菜产品研发中,产品的高利润率与优质食材密不可分,而广东畜禽品种资源丰富,具备种源优势。

  其中,在黄羽肉鸡产业链上,今天的广东“四大名鸡”在打造预制菜产品中具有先天优势。“四大名鸡”包括清远麻鸡、封开杏花鸡、信宜怀乡鸡以及惠阳胡须鸡,均入选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在产业建设、品牌打造和品种改良上都获得重要成就。

  例如,广东天农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基于清远鸡的种源优势,打造高品质的“广府盐焗清远鸡”特色预制菜产品,封开县广远家禽育种有限公司的预制菜产品以优质的杏花鸡为基础原料,经过精深加工而成。

  作为广东最大的畜禽养殖与预制菜生产企业,温氏股份依托强劲的养殖实力为食品业务打下坚实基础。据悉,上世纪90年代开始,温氏已生产出罐头、鸡粉等产品,并有活鸡供港。2004年温氏佳味成立,2022年温氏尚厨启航,温氏股份在畜禽预制菜产业发展上走在前列。

  此外,无穷集团作为禽类预制菜的代表企业,旗下盐焗鸡品牌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目前该公司已发展为集养殖、研发、生产与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禽肉和蛋品休闲食品企业。

  从生猪行业的角度观察,广东拥有蓝塘猪、大花白猪、粤东黑猪、小耳花猪等地方特色猪种,丰富的土猪资源有利于广东畜禽预制菜产业多元化发展。

  以翠叔公预制菜(广州)公司为例,该公司以广东特色的蓝塘土猪为原料打造特色预制菜产品,也希望通过预制菜的研发推广带动广东土猪业的发展。

  鸡肉和猪肉作为畜禽预制菜最主要的两大畜禽原料,这与两者在我国肉类消费结构中的重要性相关。《2022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达25.2kg,人均禽类消费量达12.3kg,同年牛肉、羊肉人均消费量仅为2.5kg和1.4kg。

  作为经济和人口第一大省,广东是肉类消费大省。资料显示,2021年,广东居民家庭人均猪肉消费量达29.6kg,为全国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的1.2倍;广东居民人均禽类消费量达24.6kg,为全国居民人均禽类消费量的2倍。

  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此外,广东地处沿海,饱含商业文明和国际贸易的基因。立足广东,辐射粤港澳大湾区及国际市场,广东畜禽预制菜产业的市场空间同样拥有先天优势。在调研中,部分畜禽预制菜代表企业便表示未来将打通出口渠道,让广东的预制菜产品走向国际。

  粤菜是传统四大菜系之一,而广东是粤菜文化的起源地,广府菜、潮汕菜和客家菜名扬天下。历史悠久、丰富多样的特色粤菜是广东畜禽预制菜产品研发的重要方向。广州酒家集团便是其中的代表,该公司开发各类充满粤菜特色的预制菜产品,实现标准化和工业化。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地方特色菜品同样具备开发预制菜产品的潜力。以清远市晁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经过研发,于今年1月正式推出匠心打造的“浓香鹅笋煲”预制菜产品。“浓香鹅笋煲”甄选清远英德特产麻竹笋以及清远优质鹅种黑鬃鹅,融合出一道广东经典地道特色菜式。

  除了清远的“浓香鹅笋煲”,源于广东潮汕地区的“潮汕卤鹅”同样独具特色,潮汕的“狮头鹅”被誉为“鹅王”。可见,在饮食文化多元、富含特色的广东,畜禽预制菜产品的开发拥有众多的可能性。

  风口中的预制菜产业,应当警惕行业过热,防止出现假冒伪劣及食品安全问题。预制菜企业看见机遇的同时,不能忽视行业现存的诸多痛点难点。

  此次调研中发现,除了假冒伪劣问题,当前制约广东畜禽预制菜产业发展的因素众多,如原料价格波动频繁、产品利润率较低、产品创新性不足、加工与保鲜技术瓶颈、消费群体与地区固化等,需要引起行业重视,寻求解决方案。

  调研发现,许多拥有原材料优势的上游农牧企业在食品端的开发上仍有许多不足之处,部分企业深耕产业链中的养殖端、屠宰端已久,贸然踏进食品端即畜禽预制菜板块后,不论产品的开发或是销售均缺乏经验,在产业链垂直打造上存在瓶颈,三产融合存在难题。

  以肉鸡为例,此次调研了解到,肉鸡是畜禽预制菜的重要原料之一。而在肉鸡养殖上,广东是黄羽肉鸡养殖大省,而当前黄羽肉鸡养殖体量有所萎缩,主要与白羽肉鸡的市场扩张有关。2022年,全国白羽肉鸡屠宰量达75亿只,而黄羽肉鸡出栏量仅为38亿只,同比下降7.5%。

  白羽肉鸡的竞争优势不仅来自种源本身及快大型养殖的成本优势,关键在于白羽肉鸡产业的发展一直重视终端的食品销售,而广东黄羽肉鸡产业未能突破发展瓶颈甚至出现市场萎缩,与食品端开发利用不足有很大关系。

  由于食品端定价相对固定,无法像活禽价格一样持续调整,一旦预制菜产品确定价格后就无法随时更改,导致预制菜产品单价难以保持盈利。

  调研过程中,许多企业都认为,目前家禽价格缺乏稳定性,原材料价格不可控、波动幅度大,这是畜禽预制菜产品的痛点之一。

  调研数据显示,目前广东代表性的畜禽预制菜企业中,43%的企业表示公司预制菜产品售价为原料价格的1-1.5倍,33%的企业预制菜产品价格为原料价格的1.5-2倍,20%的企业预制菜产品价格为原料价格的2-3倍,仅4%的企业可以做到预制菜产品价格为原料价格的3倍以上。

  从产品的具体价格看,此次调研针对广东代表性畜禽预制菜企业最热销单品零售价进行统计,数据表明,各个企业的热销单品零售价多为50元以下,占44%;单品价格超过110元的预制菜产品占12%;价格最高的单品零售价达到150元以上,占比约4%。

  在将企业所使用的畜禽原料与预制菜产品增值情况进行交叉分析后,可以发现,选用猪肉、鸡肉两大畜禽原料制作的预制菜产品价格多为原料价格的2倍以内,增值空间较小,选用鸽肉、牛肉等为原料实现产品高利润的概率相对较高。

  可以看出,目前广东畜禽预制菜产业中高附加值的产品相对较少,若无法实现较高利润,则食品端的价值有待进一步提升。

  此次调研发现,目前广东畜禽预制菜产品形态相对单一,尽管部分企业根据地方特色优势开发了不同类型的预制菜产品,但多数企业的产品创新性不足。

  鸡肉和猪肉类预制菜产品是畜禽预制菜的主要类型,本次调研对部分代表性畜禽预制菜企业的产品进行统计发现,当前企业开发鸡肉类预制菜产品偏爱盐焗鸡;猪肉类预制菜产品则以腊味为代表产品。

  作为粤菜里两大传统菜品,盐焗鸡和腊味在消费群体中已经建立了认知,也形成长期的需求。企业尤其是从养殖起家的农牧企业在初次涉足预制菜领域时,便倾向于选择这类被消费者认知的产品。此类产品的研发过程相对简单,企业进入该领域较为容易,门槛较低,但从行业整体看则产品类型较单一,许多企业难以突出自身产品的特色。

  从研发推广投入金额的角度观察,参与调研的企业中,预制菜研发推广投入低于100万元的最多,占比为37%;投入金额达100-500万元次之,占比为31%。

  预制菜是餐饮行业的工业化革命,可以依托智能化、自动化设备实现量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不过,工业化生产作为一个理念,在实践落地中尚存在不足之处,比如自动化设备难以完全还原人工制作的风味,不符合消费者的期望,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影响产品销售,甚至对品牌产生负面影响。

  以清远市晁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发展初期希望实现畜禽预制菜产品批量化生产,便尝试使用自动炒锅机,但使用过程发现这种自动化的手段对人工炒制菜品的风味还原度较低,做出来的菜缺乏“烟火气”,哪怕配方、时间、温度完全与人工炒制相同,口感仍有不同,客户体验感也随之下降。正因如此,该公司在制作预制菜产品时还是保持一定的人工炒制的流程,再结合其他现代工艺手段。

  预制菜产业发展是扩大农产品销售半径的重要方向,但预制菜产品的保鲜保质依然是产业的痛点难点。

  保鲜技术是目前预制菜产业需要突破的瓶颈。为了防止破坏产品的风味口感,许多预制菜产品无法进行超高温杀菌处理,仍然以低温速冻方式进行储存,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运输过程中也需要依靠冷链,成本相对高昂。不少企业表示高昂的冷链成本挤压了预制菜产品的利润。

  数据显示,参与调研的广东畜禽预制菜企业中,74.51%的企业需要通过冰冻储存产品;56.86%的企业储存产品需要冷鲜保存。受制于肉品保质的困难,绝大多数企业选择冷冻储存,以此延长预制菜产品的保质期。

  另外,参与调研的企业中,产品完全无需使用冷链的企业仅占调研企业总数的18%,通过自有冷链或外包冷链储存产品的企业占82%。由此可见,目前预制菜产业不属于节能环保型,仓库、运输车等都是耗电环节,投资和运营费用巨大,业内对食材和产品的处理方式多通过全冷链速冻实现。

  从消费者年龄的角度观察,参与此次调研的广东畜禽预制菜企业中,65%的企业主要客户群体年龄为30-40岁;18-30岁的客户群体次之,占比达21%;40-50岁的群体较少,占比达14%。

  可见,目前畜禽预制菜的消费群体多为30岁以上的中青年,18-30岁年龄段的年轻消费群体的消费潜力尚待挖掘。

  以腊味产品为例,尽管广式腊味有传统的产业沉淀,但年轻人对广式腊味的文化记忆逐渐变淡,思考如何吸引年轻消费者成为广式腊味企业的重要课题。

  部分畜禽预制菜产品的风味口感本身带有地区特色,契合本土民众的需求和偏好,但由于不同地区的消费喜好有所差异,广东畜禽预制菜产品在广东省外打开市场空间时难免受限制。

  以腊味和盐焗鸡两大类产品为例,广东省外的消费者觉得广式腊味产品偏甜,他们更喜欢辣味和咸味的产品,而咸香的盐焗鸡还是广东人吃得多,北方地区喜欢口感辣、口味偏重的产品。由此可见,产品本身如果风味口感较为单一,这也会成为限制预制菜产品打开销路的因素。

  市场对预制菜行业的偏见是广东畜禽预制菜产业发展必须打破的壁垒。然而,市场对预制菜的认知偏见并非毫无道理,这与市场上充斥假冒伪劣的预制菜产品息息相关。

  据了解,当前我国预制菜行业由于门槛低,入局者众。资料显示,2022年,国内现存预制菜企业数量已超7万家。其中广东省预制菜相关企业也已超过6000家。另有数据表明,2020年,国内预制菜注册企业量在1.25万家以上。也就是说,短短2年,国内预制菜企业数量增长超5.75万家。

  火爆的预制菜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滥竽充数的现象,需要引起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及行业的高度重视。产业的成熟度提升最终要回到标准的建设及消费者的认知,而目前预制菜产业存在小、散、乱等问题,产业标准化程度不高,产业链分散,相关法律法规亟待完善。只有对劣质的预制菜产品进行打击,防止劣币驱逐良币,才能为广东畜禽预制菜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利澳线路测速

  广东畜禽预制菜产业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展望未来,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行业协会与优秀企业应当携手共建,推动产业良性循环,走高质量发展道路。针对目前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本研究经过广泛调研,提出九项发展策略。

  不同的畜禽预制菜企业有各自的特点,企业需要仔细思考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明晰自身是否适合做产业链、适合做单品还是全品类,要有清晰的发展定位。

  上游农牧企业积累了养殖端经验,拥有做大做强畜禽预制菜产业的原材料优势,可以根据自身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具体情况,延伸产业链,尤其重视食品端开发。

  从源头把控产品质量,是发展全产业链企业的优势,对实现畜禽预制菜产品的高附加值确实起到一定的作用,把握全产业链的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有较大的优势。保证养殖端可控,可以将食品安全牢牢掌握在企业手中,同时可以维持预制菜产品的口味与品质稳定。

  畜禽原料价格波动频繁使预制菜企业难以把控产品盈亏。调研数据显示,参与调研的广东畜禽预制菜企业中,33%的畜禽预制菜企业选择自己养殖,30%的企业选择直接采购畜禽原料,剩下37%的企业则自养与采购两手抓,以此获得稳定的原料供应。

  为更好地把控原料价格,避免原料供应短缺,下游企业可以建立多元化的畜禽供应渠道,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养殖端。

  一方面,企业在研发产品时可以关注养生、礼品等附加值较高的消费场景。例如,不少企业关注“鸡汤”类预制菜产品的研发,开发鸡汤类预制菜是企业关注的细分市场;

  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选用营养价值更高、附加值更高的畜禽原料开发产品。例如,作为滋补佳品,鸽子类预制菜的市场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而牛肉类预制菜产品的溢价除了本身的营养价值,还与潮汕牛肉火锅等消费场景的流行相关。

  此外,佛跳墙、盆菜等产品附加值高,是预制菜产品的顶流之一,除了营养价值丰富,关键在原料的多元化及高级餐饮的消费场景,可见畜禽预制菜产品的开发可以融合多元食材,瞄准高端消费赛道。

  价格战不是企业生存的长久之计,也不利于广东畜禽预制菜产业的良性发展。企业在开发畜禽预制菜产品时,可以通过结合优势资源,兼顾市场的需求,创新产品形态,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独特产品,避免同质化竞争。

  以鸡蛋行业为例,鹏昌集团的转型是一个成功的样板。由于国内鸡蛋行业内卷严重,鹏昌集团于2020年成功在公司启动了烘焙食品生产线,截至目前已开发了鸡蛋皮蛋、各式烘焙食品等400多款具有不同特色的预制菜产品。

  当前,鹏昌集团依旧十分重视产品研发,每个月会根据不同市场需求或客户需求开发新产品,受消费者欢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受益的不仅是消费者,对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研发有异于传统产品形态的预制菜,避免同质化竞争,对畜禽预制菜企业尤其是新兴企业、刚入局的企业而言或许在短期内会增加成本,长期来看却能突出自身的品牌。不过,对传统“老字号”企业来说,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无可厚非。

  以广州市禺山腊味食品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旗下腊味品牌创立于1989年,产品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稳定的腊味产品品质、成熟的人工技艺是禺山腊味的优势,近年来在秉承古法和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该公司适当融合现代技术,但依然保持人工制作流程。

  广东畜禽预制菜产业发展既要继承,又要创新,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产品特性,融合人工与现代技术为一体,最大可能还原产品的风味口感。

  冷链保鲜成本高是畜禽预制菜产业痛点,目前部分畜禽预制菜产品可以采用国际上已经非常成熟的罐头保鲜技术,经过高温杀菌后可以常温保存锁鲜,但多数产品依旧需要靠冷链进行储存与配送。未来广东畜禽预制菜产业的发展需要产学研合作,加快常温保鲜技术研发和推广,降低预制菜高昂的运输成本,提质增效。

  过去,预制菜企业更注重B端市场,因为B端投入成本较低,而回报大,但在互联网行业深刻改造各行各业逻辑的今日,企业可以在C端做出产品影响力,继而打开B端市场。

  在打开C端消费市场过程中,企业应当关注消费群体尤其是年轻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在“懒人经济”背景下,年轻消费者购买预制菜产品的需求主要是图方便和性价比;而部分消费群体购买预制菜产品则是为了满足家庭生活中做饭的情绪价值,这也是翠叔公基于线上超市、线下团购直接面向小区住户开拓市场的重要原因。

  此外,在C端消费市场的开拓中,企业应当利用好电商平台,通过淘宝、京东、拼多多、抖音等多种渠道,直接面向终端消费群体,树立品牌形象。

  对传统的畜禽预制菜产业而言,则不能忽视文化与记忆在年轻一代的传承。传统畜禽预制菜产品要开拓市场,需要唤醒文化记忆,通过文化传承与品牌宣传反哺市场。以广州市禺山腊味食品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打造了禺山腊味非遗文化馆,通过“腊味研学游”等亲子活动,让大众走近广式腊味,体验腊味制作工艺,品味这项了不起的非遗文化,除了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同时为守护和传承广式腊味贡献一份力量。

  当前,广东畜禽预制菜企业主要开发粤菜类预制产品。立足广东,企业打造粤菜系列特色预制菜,可以保持产品的地区特色。同时,广东畜禽预制菜产业发展还应当各类菜系兼容并包,根据不同市场对风味口味的需求,打造多元化的产品。

  未来,广东畜禽预制菜产业发展可以在广深等样板市场的探索中积累经验,逐步完善产业标准。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行业协会与企业应当携手共建,制定广东畜禽预制菜标准,包括湾区标准、地方标准等,通过标准体系管理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地域品牌效应。

  同时,广东畜禽预制菜产业发展需要重视龙头企业带头作用,应当继续扩大广州酒家、温氏等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培育一批有行业知名度的畜禽预制菜品牌,向“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目标稳步前进,逐步开拓国际市场,实现畜禽预制菜产品“走出去”。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与行业协会应当形成合力,不断完善畜禽预制菜法律法规,对威胁食品安全的假冒伪劣产品零容忍,进行严厉打击。

  同时,在政府引导、行业代表企业不断完善畜禽预制菜食品安全体系建设的前提下,可以通过预制菜宣传、科普节目等方式解答消费者疑惑,改变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知偏见,推动行业有序健康发展。

  预制菜产业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消费者餐桌,其快速发展既顺应了需求侧的变化,满足了消费者对美食的多元需求,为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发挥重要作用。

  7月6日,2023华食产业新营销技能峰会在5.1H论坛活动中心举行,辰智大数据创始人葛建辉先生发布《2023年中国预制菜产业报告》,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一年预制菜产业发生的变化,预测未来趋势。

  企查查显示,2020年预制菜企业新增注册量超1.44万家,达到顶峰。2021年-2022年预制菜企业新增注册增速逐年放缓,整体市场热度趋于冷静,2023Q1新增注册预制菜企业330家。

  目前,除了原料供应企业、预制菜专业生产企业、速冻食品企业、连锁餐饮企业和商超零售类企业等行业主要参与者,还有很多企业跨界加入,积极转型布局预制菜领域,开展相关生产经营。

  数据显示,全国2022年底在营半成品预制菜企业中山东以接近5000家企业数量稳居第一,占比18.5%;河南次之,数量接近2700家;而从中国预制菜百强企业的地域分布来看,广东有20家企业上榜,其次是上海(14家)和北京(12家)。百强企业多聚集在经济发达区域,山东、河南虽然整体企业数量优势明显但是企业整体综合能力还需磨砺。

  由于预制菜最初是为餐饮企业提升备菜效率而催化出来的产品,因此,当前预制菜市场主要以B端销售为主。根据辰智专项调研数据,中国目前预制菜行业B/C端对于预制菜的需求占比为7:3,持续三年的疫情催化,消费者对于预制菜的接受程度普遍提升,预制菜从餐饮后厨逐步走入家庭餐桌,预制菜C端迎来消费加速期,未来C端占比或将持续性上升。

  当前,贴牌生产是许多新玩家切入预制菜赛道的主要渠道,贴牌生产虽然成本低、风险低,但是随着涌入预制菜行业的企业骤增,使得同质化跟风严重,预制菜行业面临“想不到、开发难”的重要挑战。

  口味还原度是影响消费者体验的最重要因素,而口味的高度还原对于预制菜企业的要求高,难度大。另一方面,去年“科技与狠活”引爆舆论,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极为敏感,对预制菜的态度“有需求,更有顾虑。”

  根据辰智专项调研数据,46.1%的企业缺乏专业性人才,17.5%的企业产线产能不够。人才和研发经验的缺乏以及生产技术的更新升级需要时间等难题都会限制预制菜企业向广向深发展,当前预制菜行业面临“做不出,生产难”的挑战。

  疫情过后,消费者的市场教育进程有所放缓,一些尝试预制菜线下专卖店的企业在拓店扩张方面增速不如预期,味知香2022年关闭加盟店183家,且加盟店的单店盈利能力呈现出下滑的趋势;2022年8月,舌尖英雄北京首店关闭,之后逐渐销声匿迹。预制菜企业需要探索更多客户渠道,进行新的客户拓展战略规划。

  无论是B端还是C端,预制菜市场的消费终端依然是消费者本身,消费者的市场需求是预制菜行业最重要的市场风向标,未来,预制菜市场将是“家庭冰柜抢夺战”。

  通过菜品创新和技术升级,将大单品爆款化依然是品牌发展的重要打法。辰智大数据显示,酸菜鱼是消费者推荐次数最多且全网销量最好的预制菜主流菜品,在各线上平台销量稳居前列。未来透过数据探索更多大单品机会是预制菜企业销量突破的重要着手点。

  辰智菜魔方通过“菜品市场洞察、产品战略布局、产品营销策略”三步打造预制菜爆品,用海量数据为预制菜爆款菜品创新提供精准方向指引。

  随着疫情放开,外出就餐和外卖回归,必然会对预制菜销量造成影响。但是一些特定消费场景,依然能够让预制菜大显身手,比如节日礼盒、聚会/家宴套餐、健身减脂餐和露营野餐等的需求。不同场景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对应不同的产品属性,开发高度贴合场景的预制菜。

  例如锅圈食汇不仅基于露营场景推出一系列烧烤、火锅预制菜,还涉及烧烤架、碳盒、电煮锅等器具,将传统预制菜的“即烹、即热食品”升级为“一站式吃喝解决方案”。

  在同质化严重和普适菜品疯狂竞争的行业内,打造“超级大单品”依然是各类预制菜企业的重要策略之一。从事肉鸡养殖、屠宰分割肉的山东春雪食品,自2003年就开始探索禽肉为原料的预制菜,在多年预制菜研发经验的加持下,春雪在预制菜市场窗口期迎来了自己的爆款产品——爆汁鸡米花,仅这款产品,2022年就售出12072吨,月均销量1000吨,为春雪贡献了1.5亿元的销售额,占其全部预制菜收入的12.5%。

  辰智餐饮数据库收录了2亿多道菜品,只有受众广泛、复购率高、易于标准化、可持续性优化的产品,才有成为大单品的可能。未来预制菜企业需要在数据中通过“四看”挖掘出更多大单品来引爆预制菜行业的发展小高潮。

  越来越多企业涌入预制菜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能够占领用户心智的品牌建设就变得十分重要。

  如今,B端预制菜的营销透过渠道建设向客户认知延伸,预制菜企业需要转变思维从幕后走向前台,向B/C端客户展现出系统的、向好的品牌形象,才能在拔高品牌势能的同时,增加品牌议价能力。2023年将会是更多预制菜企业透过全渠道化竞争打造品牌心智的一年。

  预制菜行业除去上、中、下游预制菜产业链企业在菜品方面竞相布局和竞争外,智能生产和智能烹饪领域也会迎来崭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预制菜全产业链也将向智能化方向发展。通过智能化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数据分析和预测等功能,提高生产效率和品质。浙江名瑞智能包装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全自动包装生产线从行业痛点出发,解决了预制菜生产效率低、实际成本高、生产过程不可追溯、人工操作干预多等一系列问题。格力预制菜装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构建肉类、水产、蔬菜三位一体的智能化深加工链路,解决预制菜行业食材高效处理、出品标准化

  2023年千亿预制菜市场仍在吸引各方入局,但“烧钱营销”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今考验各路玩家的是:如何找到自家的爆品,如何产生更多的复购,如何建立企业的护城河。谁能最终突围,就看“各显神通”了。

  预计2030年中国餐饮规模破10万亿,假设保守按照8万亿测算,预制菜渗透率提至15-20%(当前10-15%),则B端规模5000亿,加上C端预计7000亿,复合增速13%。

  预制菜是指以农、畜、禽、水产品为原料,配以各种辅料,经预加工而成的成品或半成品。与现做菜相比,预制菜需提前进行加工处理,但本质仍为“菜肴”,区别于普通加工食品,保质期较短,食材新鲜。

  首先,需要区别食品与餐饮的生意属性。食品生意的本质是卖产品,而餐饮更多则是卖服务,两者距离消费者远近不同,人的因素影响程度不同。而通常人的因素会放大商业系统的不稳定性。

  在传统中餐餐厅里,厨师的更换可能就决定了客流的多寡。因为餐饮能满足人更高层次的需求。

  但在标准化的食品生产中,人的因素被尽可能地抹去,生意的可规模性、可集中度和需求稳定性更高。

  作为餐饮和食品融合发展的产物,预制菜在保证口味条件下,最大程度提高工业化和扩张性,在某种程度上实现效率最优。

  70年代末,随着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预制菜在日本迎来了20%以上的快速增长。

  90年代后随着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店进入,我国开始出现净菜配送加工厂,2000年后深加工的半成品菜企业开始涌现,但由于条件不成熟,行业整体发展仍较为缓慢。

  2014年之后,随着经济发展、外卖爆发式增长,B端步入放量期,至2020年,又因y情阻断B端消费,餐厅主动将菜品以半成品形式售卖,加上宅家消费爆发,直接催化了C端消费加速。

  从整体上看,当前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约在2000亿左右,其中B端1800亿,C端400亿,过去十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20%左右,其中2014-2019年复合增长率在30%左右。

  当前,我国年人均餐饮消费3500元,饮食外部化率35%,而美国和日本均在45%左右,在生活节奏加快和经济发展推动下,我国餐饮发展潜力充分。

  根据《中国烹饪协会五年(2021—2025)工作规划》,预计2030年中国餐饮规模破10万亿,假设保守按照8万亿测算,预制菜渗透率提至15-20%(当前10-15%),则B端规模5000亿,加上C端预计7000亿,复合增速13%。其中参考美日速冻的渗透率,假设我国在10-15%,则速冻预制菜规模预计可在千亿左右。

  因预制菜相比速冻食品复杂程度较高,即使在美日也难有企业一家独大,更多体现为细分赛道差异竞争。

  在美国,雀巢、卡夫亨氏和康尼格拉以主食为主,泰森、荷美式以肉食类为主。而在日本,除传统速冻龙头企业外,也存在富礼纳斯等盒饭龙头,此外速冻食品生产商、零售型企业和农业公司亦广泛参加。

  并且,对比之下美国龙头集中度更高,推测与其善于并购、饮食简单等因素有关。

  而日本因国土面积较小,菜系分为关西和关东料理。整体而言美日品类较为复杂,相较之下我国的菜品种类更多,而当下主要品类尚不及美日,考虑到我国拥有更大的市场规模,未来有更多挖掘空间。

  于冻品商而言,速冻技术较好解决了预制菜保质期短、标品率低的问题,提高了渠道规模化操作可能。

  而冷藏和常温型预制菜,由于运输距离有限、保质期较短,未来更多由门店型承担(可直配满足保质期要求),不过由于我国下游渠道相对分散,零售型品牌难以摆脱渠道边界,更多呈现区域竞争状态。

  当前我国预制菜在渗透率快速提升下红利共荣,未来随着参与者增多,且行业渗透率逐步降速,某一时间点后将进入洗牌阶段。

  复盘日本速冻食品行业,90年代黄金期结束后,日本速冻食品工厂数在2000年到顶,随后步入残酷洗牌阶段,2018年降为高峰值一半,龙头依托高效率经营抵抗价格战压力,最终赢者通吃、剩者为王,至2018年行业 CR3约60%。

  在企业决策上,美日也多有不同,美国善于横向并购,依托多品牌运营,以利润导向为准则。日本惯于纵向延伸,产品及上下游配套做到极致。

  目前,我国预制菜行业主要龙头基本达到10亿规模,包括蒸烩煮、聪厨(新湘厨)、佳宴食品、厦门绿进、信良记等,但相比于2000亿市场空间而言,市场格局极为分散,此外亿元级别企业较多,行业内平均企业规模在1500万左右,多承担代工厂任务。

  产业链中企业根据背后基因不同,可分为四大流派:专业的预制菜生产商(包括速冻食品厂商)、餐饮企业、上游农业企业和零售型企业。

  1) 专业生产商:具备产品型思维,善于打造爆款产品、渠道建设,在规模方面具备优势,但其中2B和2C企业也存在区别,2C型企业善于维护品牌,但不善于点对点服务开发,而2B企业正好相反;

  2) 餐饮企业:天然为服务型思维,在菜品研发、品牌溢价、门店会员群体方面具备优势,但是包装食品运营前期需要前置投入,考验企业渠道建设和服务能力,难点在于中间的思维转化和团队组建;

  3) 零售型企业:产品丰富度较高,且轻资产运营为主,善于消费者洞察和利用数据驱动,背后是零售型思维,但劣势在于品质难以管控,且产品难以走出自身平台;

  4) 上游农业企业:农业企业由于掌握上游,且依托农畜产品积累有丰富渠道,在预制菜发展方面具备天然优势,但问题还是如何平衡好2B 和2C、新旧产品间关系。

  下游渠道方面,根据可开发性和需求稳定性不同,企业可选择B或C两种渠道,B端走量,C端立品牌。开发难度低、需求相对固定又具有高粘性的渠道更容易上量。

  1)乡厨:乡镇红白喜事的流动厨师,品类固定且份额大,宴席主人点菜,当地通常存在乡厨协会(关键人物),易在群体内部产生口碑,需要经销商下沉。

  2)酒店:宴席由主人点菜,产品门槛较高,需要提供20-30以上丰富选品,且存在定制需求,服务要求较高,具备一定季节性,开拓难度大但是维护成本低,具备先发优势。

  3)团餐:产品相对固定,采购计划性强,团餐企业决定菜单,格外重视食品安全,使用第三方产品较多。开发具备先发优势。

  4)连锁快餐:开发难度较高,多数品牌连锁店自带中央厨房,仅优势大单品才有机会切入,整体应以大客户思维开发,做大后品类易被自有央厨替代。国内已有超过 74%的连锁餐饮企业自建了中央厨房,其中超过半数的餐饮品牌在研发标准化成品及预制菜品。

  5)中小餐饮:市场空间广阔,成品化比例较高,但相对需求较为分散,核心思路应以成本为优先考量,渠道粘性极低。

  6)农贸市场:需求稳定,采购群体以中老年为主,但产品方面需避免出现比价效应,后端考验供应链配送实力、消费者品牌认可度。

  7)KA、BC 超市:成品比例较高,开发和运营门槛也高,考验专业渠道管理和品牌建设。不同于B端根据需求订生产,商超渠道铺货方式产销不匹配风险较高。

  8)互联网线上:整体体量仍较小,供应链问题难以解决,开发需以爆品思维驱动。

  在预制菜大赛道中,华创证券又提炼出了料理包、酒店菜、调理肉制品和C端四类赛道。

  料理包行业发展深受餐饮大趋势影响,2005-2010年由西式快餐发展带动料理包增长,后深入中式快餐,13-15年开始伴随线上外卖飞速发展,料理包也进入发展黄金时期,其中16-17年市场增量最为剧烈。

  目前市场主要以专业料理包厂商为主,如蒸烩煮、新美香、惠康等,此外也有部分农业企业以此赛道切入,如圣农建立了中餐料理专用工厂,设计产能3万吨,主要产品为24款中餐料理包。

  料理包下游主要对接小餐饮,不存在大型餐饮开发依托客户关系、自建央厨反向替代等因素,整体竞争较为市场化,区域龙头依托当地渠道网络后可形成较强优势。根据不同口径,华创证券测算得全国规模约在500亿级别左右。

  对比其他预制菜品类,料理包工厂利润率水平仅略高于一般代工厂,毛利率在20-25%区间,净利率在5%左右。

  下游客户核心关注点在于成本,且产品价格相对透明,可以依托规模优势实现份额挤占,且单一客户更易在同一厂家集中采购,客户关系容易建立,但粘性不强,易陷入价格战中。研发方面难度不高,但未来行业需加强规范性、品质关把控。

  酒店菜多以半成品菜为主,酒店厨师在此基础上再加工,对品相、口味均具有较高要求,盈利能力相对更高,且整体进入壁垒较高,竞争压力弱于料理包赛道。

  目前主要玩家有速冻酒店菜肴类企业,如福建的绿进、亚明等,也有常温/冷藏型酒店菜肴,如湖南的新湘厨、佳晏食品等,除此之外大型餐饮企业依托研发优势也纷纷进入。酒店菜多用于宴席市场等,假设渗透率在15-20%左右(略高于行业),预计酒店菜规模约有250亿,其中速冻酒店菜肴规模约在50亿以上。

  竞争要素为研发实力、渠道服务,开发中先发优势明显,后面发展需增强品类扩张能力。

  酒店菜开发为大B端开发逻辑,需点对点服务拓展,要求增大终端服务和指导,且品相、品质要求高,企业进入需具备一定研发实力,前期开拓难度较高,但是后期维护成本低,先进入者具备一定先发优势。但考虑酒店采购所需品类通常难以在一家满足,后续企业需增强在单一酒店的品类渗透和扩张能力。

  肉制品空间广阔,细分品类众多,其中调理类肉制品是指经过滚揉、搅拌、调味和预加热等形成的非即食类肉制品,常见的产品包括骨肉相连、鸡柳、奥尔良鸡翅、耗油牛柳、水晶虾仁等。根据19年新食材、山东绿沃的专项调研显示,全国约有3400家禽肉类调理品企业,产值突破1000亿,其中前50强在230亿以上。

  调理肉制品是主要半成品,终端操作相对容易,农业型企业纷纷布局,上游原材料是竞争关键。相比于其他类型预制菜,调理肉制品加工程度降低,且食材组成较少,因此在终端操作上更为简单,应用上也更为普及。

  目前主要玩家为肉制品或农业型企业,如圣农、正大、龙大肉食、凤翔、得利斯、华英等。竞争要素上除了成本优势、渠道效率外,上游原材料也是核心竞争点,因此农企在布局调理肉制品方面具备天然优势,未来发展上预计将逐步向大型农业企业集中。

  C端消费者教育不足,需求端变化迅速,并面临供应链难题(需求点分散、运输成本较高、易损耗等),整体销量难以上量,同时早期进入者多以重资产方式进入,13、14年兴起的一批半成品菜公司如青年菜君、我厨等,在需求不确定性情况下极易陷入资金断裂风险。

  新入局者大部分选择主攻门槛更低的C端,由于C端营销多元化、渠道模糊化,企业多以互联网打法为主,注重产品创新、迭代速度和传播属性。研发上选择还原网红菜品、当地特色菜或门店热款;营销上注重社群营销及场景营销,如直播、网红种草等。

  农贸市场消费人群固定,且购买目的性强,可转化率较高,实现了C端层面量的汇集,提高供应链效率的同时,也依托线下方式集中曝光,利于预制菜品类面对面消费者教育和培养,是目前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式。其余模式供应链尚在摸索中,常选择三方平台合作,但实际效果还待观察。

  相反,它体现了快节奏生活下,人们在居家甚至户外场景,对于快捷食物的迫切需求。这种需求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愈来愈旺盛。

  从日本的预制菜发展情况,可以反推预测中国市场。虽然目前疫情放开,线下餐饮暴涨,消费大趋势对于2C的预制菜品造成了一定冲击,但人们对预制菜的需求只是会回归正常水平,而不会一落千丈。

  另外,2B向深加工预制菜和便利店进一步预制菜化,都将成为这一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预制菜的竞争终局将在原材料端和供应链端,谁能通过研发将产品极致便捷且优质,谁能降低冷链等运输成本,谁就能率先突围制胜。

  近年来,中国的消费升级正在迅速发展,人们对于食品安全、质量、健康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不少企业正在积极应对消费升级的趋势,逐渐转型升级其产品与服务。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温氏集团,该公司在农牧到食品行业的发展中表现出色。

  温氏集团是中国乃至全球知名的农业食品生产企业。该集团专注于农牧业的发展,主要涉及养殖、屠宰、加工和销售等环节。然而,随着消费升级的浪潮涌现,温氏集团意识到仅仅停留在传统农牧业领域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为了迎合消费升级的趋势,并提供更高品质、更安全、更健康的食品,温氏集团开始积极进行转型,逐步进军食品加工和供应领域。该公司投资兴建了一系列现代化的食品加工厂和冷链物流系统,加强了食品品控和质量管理。同时,温氏集团充分利用科技手段,通过数据分析、智能化生产等方式提升产品的可溯源性和生产效率。

  温氏集团转型升级的成功在于其对消费者需求的敏锐洞察力和持续创新的决心。他们针对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质量的关注,推出了一系列高品质、无添加物、无抗生素等的产品,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和口碑。与此同时,温氏集团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推动农村地区的扶贫与发展,提升了自身形象与品牌价值。

  温氏集团不断实施的消费升级战略,在农牧到食品行业的转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他们的发展经验给其他企业提供了借鉴与启示,即通过以消费者为中心,提升产品质量,服务创新的方式来满足消费升级的趋势,赢得市场竞争的优势。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提升,消费升级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通过温氏集团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农牧到食品行业的转型升级中,关注消费者需求、保障食品安全和质量以及持续创新是必不可少的要素。未来的企业,无论规模大小,都需要积极应对消费升级的趋势,以适应市场变化,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与服务。

  近年来,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升级成为了时下最热门的经济现象之一。消费者对品质、健康、环保和个性化的追求,推动了许多企业开始转型,以满足这一新的消费趋势。

  作为广州一家年轻的咨询策划公司,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精准的市场洞察力,成功地帮助农牧企业温氏食品集团实现了从农牧业到食品加工的转型升级。

  温氏食品集团是中国领先的畜牧业公司之一,以猪肉加工为主要业务。然而,随着消费升级潮流的兴起,更多的消费者对健康和安全的食品有了更高的要求。咨询策划公司通过市场调研和消费者洞察,发现肉类加工过程中的品质问题,以及消费者对于有机食品和可追溯性的需求,因此提出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由农牧业拓展为食品加工业,并专注于有机肉类产品。

  通过深入了解温氏食品集团的生产和运营流程,咨询策划公司提供了一系列的战略规划和落地方案。首先,他们分析了市场趋势和竞争对手,并帮助温氏食品集团确定了有机肉类产品的定位和目标消费群体。其次,他们协助温氏食品集团进行了生产设备和工艺的改良,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同时,他们还与供应链合作伙伴合作,推动农牧业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有机农业的升级和转型。

  咨询策划公司还通过市场营销策略推动了温氏食品集团的品牌传播。他们帮助企业打造了高品质、健康和可追溯性的形象,并通过社交媒体、线上线下活动等多样化的渠道与消费者进行互动。通过这些努力,温氏食品集团的产品逐渐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和喜爱,从而在有机肉类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广州年轻派咨询策划公司通过帮助温氏食品集团实现农牧到食品的升级转型,成功地抓住了消费升级的机遇。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市场洞察力帮助企业预测和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推动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个案例不仅体现了中国消费者消费升级的趋势,也为其他农牧企业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转型升级方向。

栏目分类
 
版权所有Copyright(C)2023-2024利澳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