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杏福注册,首页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4-09-29 23:18   

  现将《夏津县“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夏津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五年。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市委对“三农”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分析和把握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根据《夏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立足夏津县实际,科学编制实施《夏津县“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对夏津县“十四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系统谋划和整体部署,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全县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绘就全县发展蓝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十三五”期间,全县农业以稳定粮棉生产为前提,以发展特色农业为取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进程,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收入稳步增长。2020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55.6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226元,一二三产值占比达12.9:43.7:43.4。

  全面完成“两区”划定工作,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集成推广先进生产技术,积极发展现代畜牧养殖业。截至2020年底,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50万亩、棉花生产保护区20万亩,建成61.6万亩高标准农田,粮食播种面积135.3万亩,总产达60.7万吨;棉花播种面积18.6万亩,总产达1.8万吨,占全省10%,建成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蔬菜总产达到27.6万吨,肉蛋奶总产达15.3万吨,被授予“中国好粮油行动示范县”“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等称号。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截至2020年底,全县土地流转面积占比达23.9%,土地托管面积达118万亩次,被列为省级农业生产托管项目实施试点单位;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2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300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5家,省级示范社42家;家庭农场达758家,其中省级示范农场5家;创建省级农业产业强镇2个,建成夏津椹果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山东沿黄小麦产业集群项目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不断提高。2020年,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93.14亿元,与农业总产值比值达1.675。依托黄河故道森林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初步形成了集旅游观光、生态采摘、休闲娱乐、养生度假于一体的多元化发展格局。2020年,休闲农业年经营收入达3253万元,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苏留庄镇前屯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初步打造了发达面粉全优质产业链、仁和纺织为龙头的棉花全产业链、新希望六和全产业链一体化循环模式、圣源酒业新六产、中贸农产品综合商贸园“商贸园+基地+品牌直营”等产业化发展模式,被授予“全国食品工业强县”“中国面粉大县”“中国植物油示范县”“山东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山东省乡村旅游标准化试点县”等称号。

  全面落实“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生产要求,积极推广减量化和清洁化农业生产模式,推动区域种养循环。截至2020年底,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82.7万亩,水肥一体化应用面积增加到2.78万亩,化肥利用率达到40.2%,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100%,配方肥应用面积达到110万亩,商品有机肥施用量增加到1.61万吨,建设了6家秸秆回收及综合回收示范点,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4%,畜禽规模化养殖占比达76%,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87.2%,建成循环农业示范区2处,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

  打造了一批区域特色明显、市场知名度高、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知名农产品,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不断加大。截至2020年底,全县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达115个,其中“夏津椹果”通过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绿色食品认证26个,有机食品认证78个,认证总面积达60.7万亩;打造“一村一品”专业村51个,其中国家级示范村1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5个,建设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11个;“夏津椹果”入选山东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夏津椹好”区域公用品牌,“世界遗产地,桑梓好故里”品牌更加响亮。

  按照“四个最严”要求,不断强化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和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加大绿色生产和全程管控力度,建设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1个、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14个,健全完善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构建起县、镇、村、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四级监管体系,实现了从仓库到经营门店到田间、从田间到经营门店到仓库的双向全过程管控,农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获评“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加强农村垃圾综合治理,优化了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模式,逐步推广无害化处理;扎实推进污水治理、旱厕改造、危房改造,不断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截至2020年底,完成旱厕改造7万户,改造农村危房2740户,完成了214个村庄的供水管网和村内管道升级改造,集中打造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社区(村)6个、“美丽庭院”示范户1.17万户,获评省级生态乡镇4个、省级森林村居2个。北城街道刘堤村成功申报省级美丽村居建设试点,“古桑文化村落”前屯村入选山东省休闲农业示范点(村)。与省土地发展集团联合打造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夏津实践示范项目—平安湖社区建设项目,创出了农村社区建设的“夏津速度”。参加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29.21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40.6万人。实施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攻坚行动,蹚出了“大田托管”“飞地抱团”等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全县506个村集体经济全部突破3万元,5万元以上的217个,占43%。

  全面落实“两不愁三保障”政策,精准脱贫任务顺利完成。健全完善农村贫困学生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资助政策体系、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支持体系。全面落实健康扶贫、农村医保、重特大疾病再救助等政策,将脱贫享受政策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制度保障范围。落实住房安全保障政策,建立危房改造动态保障机制。落实兜底保障政策,综合运用养老保险、医保、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残疾人补贴等综合社会保障措施,实现应保尽保。“十三五”期间共投入扶贫项目资金1.58亿元,实施扶贫项目227个。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226元。

  1.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历史机遇。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总方针。习总书记赋予了山东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政治使命,山东省委要求德州市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率先突破。夏津县作为德州市的西南门户,应充分借鉴省内外先进经验,乘势而上求突破、发奋图强开新局,依托资源禀赋,培植区域优势,统筹推动乡村五大振兴,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积极做好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夏津实践。

  2.新发展格局带来的重大机遇。中央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夏津县应充分发挥地处鲁冀两省三市五县交界、鲁西北冀东南重要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紧紧围绕区域消费需求,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拓展产业链条,加大品牌建设,积极扩大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全面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

  3.国家与区域战略叠加带来的良好机遇。“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及省会经济圈等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的实施,对夏津县进一步发挥区域特色优势,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拓展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供应链,进一步推动县域与周边区域联动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

  1.农业产业综合竞争力不够强。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水平较低,产业化程度不高,产业链条不够健全,三产融合度不高。农业标准化生产相对滞后,品牌农产品数量较少,美誉度和知名度不够高。农业龙头企业数量较少,产业发展集群度不高,引领带动能力不强。

  2.农村整体发展水平不够高。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高,乡村治理体系不够健全,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仍需提高,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程度不高。

  3.农民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乡村本土人才培育机制不够健全,高素质农民占比较低,受传统思想观念影响较深,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事物的意识较弱,收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前提,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为目标,把握全市“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和“中国食品名县”创建机遇,大力发展“两白一绿两新”五大主导产业,扛牢“三面旗”,积极推动农业农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和生产生活生态协同发展,统筹推进五大振兴,持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争创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为建设农业强省贡献农业大县力量。

  ——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提高农民收入,不断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共同富裕。

  ——坚持融合发展。加强县域统筹,优化产业布局,合理配置资源,积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产城产镇产村融合发展、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持续推进全县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坚持开放发展。抢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机遇,突出县域区位优势,发挥省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带动作用,加大农业农村国际国内合作力度,积极构建内外联动、协同发展的农业农村内外开放新局面。

  ——坚持创新发展。健全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农业农村领域科技创新,积极推动新技术、新产品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应用。加大农业农村领域机制和模式创新力度,争创具有夏津特色的农业农村发展新模式。

  县域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充分发挥县域棉花和桑产业等特色产业优势,进一步集聚产业资源,拓展产业链条,培育产业业态,提高产业效益,巩固全国优质棉花基地县地位,构建棉花育种、高效种植、植物油生产、棉花纺织、服装加工、仓储物流棉花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品牌效应,打造集桑树育种、绿色种植、桑产品加工、文化传播、休闲旅游于一体的桑产业全链条发展模式,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棉花产业和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全市粮食产业转型升级领航区。依托“中国面粉大县”“中国植物油示范县”等产业优势,充分发挥全国食品工业强县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和争创“中国食品名县”为契机,提升种业创新水平,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加快面粉产业资源整合集聚,创新加工产品品类,大力实施品牌引领战略,引导粮食产业由商品粮向种子、由原粮向食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升级,进一步做大做强粮食产业,提升全县粮食产业的综合竞争力,积极争创全市粮食产业转型升级领航区。

  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以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为抓手,认真落实“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率先突破”的政治任务,扛牢“三面旗”,以实现“生产美、产业强,生态美、环境优,生活美、家园好”为目标,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五大振兴,力争在打造“三生三美”协同发展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走在前列。

  到2025年,完成“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关键任务指标,“中国食品名市”创建贡献作用突出,农业产业结构布局更加合理,“两白一绿两新”五大主导产业优势更加突出,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水平显著提升,35%左右的村庄(社区)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县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农业供给质量效益持续提升。粮食总产量稳中有升,农产品加工比率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显著改善,农产品销售途径逐步拓宽。

  ——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节本增效更加显著,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持续提升,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技术装备条件显著改善。高标准农田面积、设施农业面积和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不断提高,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持续提升。

  ——规模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土地经营规模化率和畜禽规模化养殖率持续提高,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园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

  ——乡村发展水平逐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不断提高。

  ——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比不断缩小。

  到2035年,全县粮食产能显著提升,“两白一绿两新”五大特色优势产业实现全链条高质量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基本解决,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充分发挥夏津县资源禀赋和地理区位优势,全面对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按照“一心一轴三带四区”总体布局,进一步优化全县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布局,做大做强“两白一绿两新”五大主导产业,积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智慧农业、种源农业和全产业链畜牧业。

  一心,即科技创新与智慧农业服务中心。位于夏津县北城街道,依托智慧农业数字中心和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建设集科技研发、创业孵化、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科技金融、技术培训、信息服务、展会会展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科创综合服务中心,全面支撑县域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轴,即中部加工物流产业主轴。贯穿新盛店、北城、银城、南城、宋楼等镇街,依托发达面粉、振兴面粉、永乐食品、禾势兄弟食品、新希望六和、圣源绿色食品、润超油脂、华芳纺织、仁和纺织、天润纺织、鑫瑞娜家纺、鸿泰鼎新材料、中贸商贸园、新盛银通仓储物流等农业企业,充分发挥县域加工物流等产业优势,打造集产品加工、新型产品开发、现代仓储、商贸物流于一体的加工物流产业集群,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从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低端产品向高端品牌转变,提升县域仓储物流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集约化水平。

  三带,即东部有机蔬菜产业带、中西部菌菜产业带和黄河故道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带。

  东部有机蔬菜产业带。覆盖雷集、东李、香赵庄等乡镇,依托乐农、优农等国家级供港蔬菜基地、东海华科、瑞丰源等平台载体和龙头企业,培育和引进优良蔬菜品种,健全完善蔬菜有机生产标准化体系,大力发展有机蔬菜产业,打造省内一流的有机蔬菜产业带。

  中西部菌菜产业带。贯穿新盛店、北城、银城、宋楼和白马湖等镇街,依托新盛店辣椒蔬菜功能区、春雨反季节大葱园区、同兴号茶树菇园区等菌菜生产园区和企业,扩大拱棚蔬菜生产面积,大力发展辣椒、大葱及食用菌产业,打造区域知名的菌菜产业带。

  黄河故道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带。位于苏留庄镇和银城街道,充分发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和“夏津椹果”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产业优势,依托桑产业研究院、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创业平台和德百、圣源、椹树下、东方紫等产业龙头企业,进一步拓展产业链条,大力开发新产品,积极培育新业态,持续提升品牌价值,不断放大集群效应,打造国际知名的黄河故道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带。

  四区,即东西粮食主产片区、北部棉花生产区、南部棉花生产加工区和北部畜牧业产区。

  东西粮食主产片区。主要位于东部雷集、东李、香赵庄,以及西部渡口驿、田庄、郑保屯和双庙等乡镇,充分发挥马颊河、运河沿岸水土资源优势,以沿黄小麦国家级产业集群建设、山东省小麦全产业链重点链建设和“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为契机,依托发达面粉产业化联合体、农家丰植保农机服务合作社、民利源小麦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和东李数字化吨半粮生产能力示范基地,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打造区域知名的粮食高产稳产示范区。

  北部棉花生产区。主要位于新盛店镇,依托隆丰农作物种植合作社、可福棉花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挥棉花传统种植产区优势,提升耕地质量水平,调优棉花种植结构,推广优质专用棉花品种和棉花绿色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打造综合生产水平省内一流的棉花生产区。

  南部棉花生产加工区。主要位于宋楼镇,依托宋楼镇棉花产业联盟和银兴种业、瑞生棉业、新时棉业、润超油脂、光大油脂等龙头企业,加大国家级棉花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提高棉花生产加工水平,健全完善棉花产业链条,建成智慧纺织产业园,打造国内知名的棉花生产加工集聚区。

  北部畜牧业产区。主要位于苏留庄镇,依托新希望六和、利仁亨通等畜禽养殖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养殖设施设备,推广规模化、自动化、集约化养殖模式,建成标准化、机械化、现代化、生态化的畜牧业产区。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按照整县推进、强镇带村、融合发展的要求,结合夏津县乡村发展现状,推动乡镇差异化发展,构建“一核双镇三片多村”的县域乡村发展格局。

  一核,即以北城街道为核心,依托良好的商贸产业基础,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建成区域知名的商贸强镇,以商贸物流业带动乡村产业全面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双镇,即一个中心镇—宋楼镇,一个桑产业生态旅游特色小镇—苏留庄镇。坚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等多规合一,突出宋楼镇棉花产业全产业链发展优势,加大高标准城镇居住社区建设力度,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标准,建成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示范带动能力强的中心镇。突出苏留庄镇桑产业优势特色,优化产镇融合发展布局,做大做强桑产业精深加工,拓展产业链条,培育产品品牌,提升产业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打造产业社区文化旅游“四位一体”的特色小镇。

  三片,即沿马颊河生态宜居乡村示范片区、黄河故道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和运河沿岸传统人文风貌示范片区。

  沿马颊河生态宜居乡村示范片区,主要覆盖雷集、东李、香赵庄等乡镇,依托雷集马颊河休闲旅游区、优农、乐农有机蔬菜供港基地、东李采摘园、香赵庄采摘园等农业旅游载体,加大香赵庄省级生态乡镇建设力度,以马颊河综合整治和沿线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提升为重点,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开发乡村旅游精品路线,积极发展特色乡村旅游项目,以生态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打造沿马颊河生态宜居乡村示范片区,全面带动县域东部乡村振兴。

  黄河故道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主要位于苏留庄镇和银城街道,依托黄河故道国家森林公园、德百旅游小镇和平安湖社区、刘堤社区、苏东社区等新型社区,充分发挥工商资本、生态环境和特色产业优势,深度挖掘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文化资源,融合发展桑产业、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业态,完善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广“文化养老+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整片区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以特色产业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打造省内一流的黄河故道乡村振兴示范区,全面带动县域中部乡村振兴。

  运河沿岸传统人文风貌示范片区,主要覆盖白马湖、郑保屯、渡口驿等乡镇,结合乡村建设行动,大力实施京杭大运河卫运河夏津段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工程,加强“船工号子”“乱弹”“马堤吹腔”“木板大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记忆传习,加大李思孝故居、江南镇遗址等历史古迹和传统村落保护建设力度,合理开发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建成集大运河沿河景观长廊、明清风情街、古渡码头、运河小剧场、艺术家部落于一体的大运河文化带,以文化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打造区域知名的运河沿岸传统人文风貌示范片区,全面带动县域西部乡村振兴。

  多村,即以10个中心村为示范的美丽宜居乡村。积极推广前屯村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拐尔庄村、后屯村等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和刘堤村、北铺店村等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建设经验和模式,按照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标准,以东滕、段庄、石庄、平安湖、西李、柳元庄、康寺、宋楼、宗庄、范楼等10个中心村建设为重点,健全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配套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培植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全面带动区域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进一步提升全县乡村发展整体水平。

  1.集聚资源优势,拓展产业链条,加快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县域农业产业发展优势,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上,大力发展“两白一绿两新”五大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全力建设京津冀、粤港澳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推动全县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建设“中国棉纺织名城”为抓手,做强做深棉花产业。依托银兴种业、仁和纺织、鑫瑞娜家纺、鸿泰鼎新材料、丰润实业、新时棉业、瑞生棉业、润超油脂、华芳纺织等重点企业,进一步集聚产业资源,创新扶持政策,提升产业规模效益,拓展产业链条,突出“一园两基地”的示范效应,带动产业链各环节新型经营主体协同发展,推动棉花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百亿级棉花产业集群,重振“银夏津”棉花品牌,争创省级棉花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建设“中国好粮油行动示范县”“中国面粉大县”“全国食品工业强县”为抓手,做精做细小麦产业。依托发达面粉、振兴面粉、巧妻食品、中贸农产品等重点企业,整合区域小麦产业优质资源,强化创新引领,延长产业链条,做大精深加工,丰富产品类型,提升产业价值链,加快小麦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步伐。以建设“中国椹果之乡”为抓手,做亮做美桑产业。依托古桑产业研究院、圣源绿色食品、椹树下生物科技、素源生物科技等龙头企业,集聚国内外桑产业优质资源,充分发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品牌效应,突出“夏津椹果”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促进桑产业全链条高质量发展,构建“世界桑产业看中国,中国桑产业看夏津”的产业格局,打造区域农业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积极推广“供港蔬菜”发展模式,做优做新有机蔬菜产业。依托禾势兄弟食品、优农、乐农、东海华科等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整合集聚产业资源,调整品种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健全完善标准化生产体系,持续提高蔬菜品质,不断完善流通体系,深入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战略,打造国家级有机蔬菜生产基地,打响夏津有机蔬菜品牌。以创建国家级畜牧大县为契机,做大做强畜禽产业。依托新希望六和、利仁亨通、邦基玖瑞等重点企业,进一步集聚产业链条资源,推广种养循环发展模式,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推动种业、投入品、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废弃物利用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全面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打造现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点,推动全县畜牧业特色更特、优势更优。积极推广“后赵模式”,做特做专甘薯产业。依托小松薯食品有限公司、后赵庄交易市场、鄃薯地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优化“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生产经营模式,加大种苗繁育和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力度,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提升全县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水平,推动精深加工和产品研发,打造区域知名的甘薯交易集散地,建成集种苗繁育、标准化种植、储藏加工、物流贸易于一体的甘薯完整产业链条。

  2.培植新动能,培育新业态,发展新产业。实施“生态+文化+旅游+”战略,唱好“融合”大戏,大力发展农文旅产业。以争创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为契机,依托黄河故道国家森林公园、大运河文化带、九龙口国家湿地公园、德百旅游小镇、雷集马颊河休闲旅游区、齐鲁棉花博物馆、鲁西三地委旧址等区域旅游资源,以生态为基础,以文化为特色,以旅游为载体,加大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建设力度,积极探索水生态、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棉乡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深入开发休闲体验、研学教育、健康养生、文化传承等农文旅新业态,打造省内知名的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完善区域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产业。依托夏津电子商务产业园、电子商务示范街、特色产品展示馆、德百电商新城、乐宝基业、太极华青等平台和主体,加大夏津阿里巴巴千县万村试点力度,持续完善乡村网络基础设施,加强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完善适应农产品网络销售的供应链体系、运营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培植一批农村电商示范基地、示范企业、示范镇村,拓展夏津农产品线上营销路径,提高区域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快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产业。依托中贸农产品综合商贸园、新盛银通仓储物流等经营主体,实施农产品商贸物流升级行动,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储藏、运输和冷链设施建设,扩大生鲜气调、低温贮藏和冷链运输能力,加快集预冷、加工、交易、配送、追溯等功能于一体的标准化农产品集配中心建设,完善县、镇(街)、村(社区)三级农村物流服务体系,推广“商贸园+基地+品牌直营”的PBB商业经营模式,推动市场流通体系与生产基地、储运加工布局有机衔接。大力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以全市新型经营主体“双百”提升工程和省级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规范化试点县建设为契机,以夏津县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整县推进行动为抓手,总结推广“土地股份合作+全程托管服务”和“大田托管—包保服务—人员设备共享”模式,严格执行社会化服务组织名录管理制度,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示范社联创机制,积极培育专业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升服务水平,创新服务方式,为区域特色主导产业提供生产全过程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发挥全县供销社系统服务功能,积极培育农村生活性服务组织,健全农村生活服务网络,补齐农村生活服务短板,促进乡村生活消费。积极发展节会会展业,培育农业高端业态。依托农民丰收节、中国·夏津椹果生态文化节、梨花节、黄河流域花姑节等节庆活动,策划举办中国果桑产业发展大会、桑产业招商推介会、“颐寿·椹果”农博会、“桑之约”电商峰会、中贸农产品博览会、夏津县优质蔬菜暨深加工产品展示展销会,适时举办世界桑黄大会,创新丰富节庆形式和内容,培育区域农业节庆品牌,培植全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动能。

  3.科学配置县域资源要素,持续提升产品综合竞争力,积极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引导资金、土地、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向特色主导产业、重点龙头企业倾斜集聚,改善生产条件,降低生产成本,培育产品品牌,提升区域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聚焦京津冀、江浙沪、粤港澳等区域消费需求,依托中贸农产品综合商贸园等贸易平台,不断扩大国内农产品市场份额。利用“一达通”等国内外跨境电商平台,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支持发达面粉、银兴种业、仁和纺织、圣源绿色食品等重点龙头企业抢抓“一带一路”倡议机遇,支持企业申请国际认证认可,加强企业境外产品营销网络建设,不断提高棉花种业、面粉、纺织品、桑产品等高端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全面提升全县农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4.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扩大“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品牌影响力。抓好农业区块链溯源体系建设,依托现有“1中心14站”的监测网络,健全完善县、村、基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溯源体系。不断完善农产品监管制度,建立和完善农业投入品禁用、限用制度,健全完善“夏津椹好”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使用制度,提高农产品监管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推进全链条、全过程监管,实现质量安全监管全覆盖。加强监管检测队伍建设,配齐配强监管检测人员,定期开展监管人员集中培训,规范执法程序,提升专业水平,打造一支稳定的农产品监管检测队伍。

  1.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全面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持续提高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按照“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综合治理”的原则,统筹整合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继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稳步提升高标准农田占比,巩固提高粮食、棉花、蔬菜等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集成推广以施用土壤调理剂和生物有机肥、深耕深松、合理灌溉等为主要技术内容的盐碱耕地综合治理模式,示范推广全量化秸秆还田模式,不断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生态系统,提升耕地质量,实现耕地资源永续利用。加快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全面巩固拓展国家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建设成果,持续推进田间工程节水改造,加快推广农艺节水技术,健全农田用水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

  2.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提升产业装备水平。完善升级农业设施,适度扩大高端蔬菜、食用菌、桑黄等特色经济作物的保护地栽培规模,推动信息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加快畜禽规模化养殖设施建设,加强智能化设施装备应用,提升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水平。健全完善农产品仓储物流体系,以中贸农产品综合商贸园为核心,建设集信息化追溯、智慧化冷链、标准化物流、电子化商务于一体的现代农产品综合商贸园,大力推广“商贸园+基地+品牌直营”运营模式,打通农产品“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提高农业机械化和智慧化水平,围绕推进“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农业机械化,加大农机推广服务力度,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推动粮食、棉花、特色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提高畜禽养殖机械化生产水平,升级改造农产品加工设施设备,建设洁净化、自动化、智慧化农产品加工生产线,全面提升农业产业装备水平。

  3.推动产学研用融合,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健全完善技术协作机制,以创建省级创新型县为契机,依托国家小麦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山东省(发达)小麦精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夏津县桑产业研究发展中心、德州市转基因棉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夏津县棉纺织产业技术研发检测中心、海藻纤维纱线研发工程实验室、山东省猪群健康大数据与智能监测工程实验室、桑葚子技术研发中心以及俞建勇院士工作站、喻树迅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持续加大与中科院、中国农科院、广东省农科院、山东省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西南大学、东华大学、天津纺织大学、青岛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与高校的合作力度,构建高校院所研发团队与县域农业产业紧密对接机制,突出企业主体,打造产学研用密切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推进以绿色种植、健康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仓储物流为重点的技术研发,全面提升全县农业领域自主研发能力。建立健全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推动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在全县转化示范与推广应用,有效支撑区域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4.积极推广绿色低碳生产模式,提升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强化农业资源保护和利用,切实保护耕地资源,大力发展立体种养、林下经济等节地生产模式,降低耕地开发利用强度,优化耕作模式,推广耕地休耕轮作。推进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善农田灌排设施,大力推广管道输水、低压管灌、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鼓励合理利用雨洪资源、微咸水、再生水等水资源,全面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推进农业绿色生产,强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全面实施耕地质量监测,结合各乡镇“吨半粮”核心示范区土壤养分状况和生产实际,在全县整建制推广“大配方、小调整”配方施肥模式,大力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和动植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全程绿色防控等技术;推进标准化、生态化畜禽养殖场建设,推广种养循环生产方式。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林长制,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稳步推进低质低效林改造,依托县域林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粮间作、林棉间作、林下畜禽养殖、林下中草药种植和食用菌栽培等林下经济,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全面推动县域农业绿色高效循环发展。

  1.创新优化生产经营模式,提高产业集约化发展水平。加大标准化种养基地建设力度,依托桑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园、棉花现代农业产业园、双庙镇现代农业产业园、苏留庄镇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产业载体,大力推广优农生态农业、乐农有机蔬菜、瑞丰源果蔬、创新农业种植、鸿运绿色果品、田园、同兴号茶树菇、永莲蜜桃、春雨葱业、新希望六和等新型经营主体、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建设经验及“农户+合作社+基地+公司”发展模式,加强资源要素共享、利益联结机制紧密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引导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对小农户的带动作用,总结推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规范化试点工作的成功经验,采取“多环节托管、整村推进”措施,实现专项服务标准化、综合服务全程化,健全优化利益联结机制,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加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建设,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促进生产模式变革,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提升全县农业产业规模化、组织化生产水平。

  2.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强化全产业链条的支撑作用。实施新型经营主体提质增效工程,加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支持更多龙头企业向科技型企业转型升级,全面增强全县农业龙头企业综合竞争力;以国家、省、市、县级示范社(家庭农场)创建为抓手,积极推广春雨葱业、古渡蔬菜、农家丰植保农机服务和智杰农场等国家级、省级示范社和家庭农场建设经验,全面提升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水平。引导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分工协作,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发展生物种业、精深加工、仓储物流和农业“走出去”等产业链高端领域,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从事农产品收储、初级加工等产业链环节,形成不同类型经营主体错位互补的发展格局,全面支撑区域主导产业全链条发展。

  3.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全面带动县域农产品质量提升。加大农产品品牌培育力度,健全完善“夏津椹好”区域公用品牌营销和管理制度,加强品牌准入和使用规范,不断扩大区域公用品牌覆盖领域,创新品牌宣传推介方式,扩大品牌市场影响力,全面提升全县农产品综合竞争力。擦亮提升现有品牌,培育打造新兴品牌,充分发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夏津椹果”、发达面粉、银兴种业、永乐食品、鸿熙居布袋鸡、益和成糕点、巧妻食用油、前后梅大葱、打帘王黄瓜、珍珠琪等现有品牌效应,全面提升县域企业和产品品牌市场竞争力;深入实施“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带动战略,鼓励新型经营主体结合“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培育一批“产得出、叫得响、质量佳”的农产品新兴品牌。

  4.构建新型经营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健全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依托中贸农产品综合商贸园、新盛银通仓储物流等产业载体和经营主体,搭建县、镇、村三级农产品营销中心、集散中心、产地批发市场等平台,积极推广“商贸园+基地+直营店”的经营模式,以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健全优化带动县域农业产业效益稳步提升。持续完善农业三级联动服务体系,大力推广县级农业服务公司和管理服务中心、乡镇合作社联合社、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三级联动服务模式,健全完善“公司+合作社”农业服务组织体系,充分发挥体系主体的内外融合作用,实现市场与涉农资源的有效对接。打造高素质经营服务队伍,建立健全经营服务主体培训长效机制,加强农家丰植保农机、瑞丰源果蔬等合作社的实训基地和农民田间课堂建设,构建“理论教学+实践实训”相结合的培训体系,拓宽现代农业经营服务培训领域,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内容,为全县农业经营服务提供人才保障。

  1.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农村公路改造提升,规范农村道路建设标准,实施农村主干道改造提升工程,加大生产路配套建设,全面落实《夏津县农村公路路长制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长效机制,实现“通畅、安全、舒适、美丽、优质”的农村公路建设目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完善农村饮用水基础设施,构建水源安全、供水工程、运营管理、服务保障、政府监管等五个体系,实现城乡水质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同监管的“五同”目标。持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按照“三通一标”的建设要求,加大变电站等设备的增容更换力度,规范农村输电线路,进一步提高生产、生活用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开展“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推动农村千兆光网、第五代移动通信(5G)、移动物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实现乡村级信息网络全覆盖,积极构建“数字乡村,推动城乡智慧治理一体化。健全农村电商物流体系,依托“一达通”“夏津椹果”等电商平台,积极推进夏津阿里巴巴千县万村试点,进一步完善以县级电商产业园、镇级电商物流配送中心、村级电商配送服务站为主体的三级电商物流体系,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电商。做好农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及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严格按照“逐村逐房、一户不落”的要求,深入开展查漏补缺,持续开展脱贫享受政策等保障对象房屋监测,做好香赵庄镇农村抗震农房建设试点工作,巩固提升全县农村住房安全。

  2.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落实《德州市“十四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切实提高改厕质量,逐步普及农村卫生厕所,加强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与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采取农村单户处理、整村集中处理、城镇污水并网处理等多种模式,加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稳步提高生活污水清洁化处理行政村占比。全面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配齐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设备,健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与资源化利用。推动村容村貌整体提升,大力实施“三清一改”,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力度,继续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活动,改善村庄公共环境,推进乡村绿化美化,优化村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1.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扛起“城乡融合”大旗,注重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的有效衔接,合理布局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以“扩大规模、完善功能、调整产业、吸纳企业、聚集人口、繁荣经济”为目标,加快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充分发挥“一核双镇三片多村”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实施产业强镇、特色小镇、乡土名品村培育工程,以城带镇、以镇带村,促进城村、镇村、园村、景村联动发展。

  2.积极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建设“县—镇—村”三级联动的公共政务信息一体化平台,健全公共服务数据共享机制,加快推进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下沉,促进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下沉,加大集党务、政务、村务和商务全方位一体的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力度,实现政策宣介、村务公开、宅基地审批、保险办理、补贴及低保申领、生育服务证办理、特色农产品销售等农村公共事务“一站式”办理。

  3.持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为抓手,持续改善乡村办学条件,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待遇,建立区域内义务教育人员的交流轮岗常态化机制,提升农村普惠性教育资源供给质量,逐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大健康乡村建设力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农村卫生室布局,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健全完善农村社区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提升农村公共医疗设施水平,打造城乡“15分钟健康圈”。加大医务人员基层派驻、巡诊力度,支持乡村医生提升专业能力,提升乡村医疗服务整体水平。健全完善城乡融合就业政策和服务体系,加强城乡劳务对接,推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向乡村延伸,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支持发展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类龙头企业,振兴乡村传统手工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支持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杏福注册,首页,不断完善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逐步提高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建立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逐步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保险制度。构建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实施养老服务进村工程,加快村级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健全完善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提高乡村养老服务水平。

  1.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统领地位。充分发挥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队的带动帮扶作用,持续推广“党支部+小巷议事会+小巷红管”基层微治理模式和“1+1+3N”网格组团化运行模式,不断完善网格化管理体系,加大农村新兴经济和社会组织党建力度,延伸工作触角,筑牢基层防线,实施村党组织组织力提升行动,持续深化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打造一批过硬党支部,积极推进区域党建联合体建设,实现基层党组织由“封闭运行”向“融合共进”转变、由“单兵作战”向“协同抱团”转变。

  2.完善“三治融合”综合治理体系,提高农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全面总结推广刘堤村、平安湖村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和蒋寨村、韩庄村、东风村等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的经验模式,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不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坚持自治为基,修订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完善村务公开制度,总结推广范楼村海霞工作室、东李镇李连福多元调解中心、康石社区毕超调解室等经验做法,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坚持法治为本,积极开展“法律进乡村(社区)”活动,加大农村普法力度,建好用好“12348法律援助咨询热线”,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法治建设。坚持德治为先,以全省首家村级“孔子学堂”和“夏津好人”主题公园建设为契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文明创建、诚信建设和家风建设,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深入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典型事迹,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1.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大农村“三块地”改革力度,持续推进农村“三类地”开发利用,大力推广“平安湖社区”模式,扎实推进空心村治理,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办法,盘活农村“四荒地”,有序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进一步提升农村宅基地的价值空间,提高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明晰村集体资产所有权,建立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市场,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集体资产资源发包等市场化交易服务体系,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创新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大力实施集体经济“双培双带”行动,贯彻落实县委《关于全面推进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大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建设力度,健全完善农村股份合作制,创新村集体经济成员入股模式、占股比例和分红形式,发展壮大新型村集体经济。

  2.持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鼓励农民从事经营活动,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拓展农民经营范围,鼓励农民从事农家乐、特色民宿、乡村文化产品和工艺品开发等乡村旅游经营,支持农民从事特色农产品直销和微商经营,不断提高农民在农村二三产业中的经营性收入份额,进一步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拓宽转移就业渠道,发挥“全国食品工业强县”优势,实施农村新型社区和特色产业园区“两区共建”,大力发展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增强乡村产业内部吸纳就业能力,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强化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技能培训,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平等就业制度,提高就业稳定性和收入水平,进一步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全面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积极推动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大幅度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完善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土地休耕补贴制度,健全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制度,探索实施农业生态补贴制度,持续加大农民转移性补贴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

  全面提升粮食、棉花、蔬菜、畜禽、桑五大产业生产能力,推进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全过程监管,提升农产品品质,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价值,推动全县农业全链条高质量发展。

  全面落实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任务,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巩固粮食生产的基础地位,深入开展粮食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新“三品一标”行动。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工程,扩大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占比,适时组织开展高标准农田提质改造工程;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计划,推广应用配方精准施肥等技术,增施有机肥、生物菌肥等肥料,优化土壤生态,提高单产水平;加大“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吨半粮”专家顾问团队的作用,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加强资源整合,加大资金投入,实施“田长制”,大力培育“吨半粮”镇、“吨半粮”村、“吨半粮”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吨半粮”户;推进粮食储备库建设,确保粮食供应安全;促进粮食精深加工,做大做强粮食全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布局,积极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适度增加大豆种植面积,提升大豆产能。

  到2025年,“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35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2亿斤以上,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78万亩;在雷集镇、东李官屯镇建成10万亩“吨半粮”核心区,带动全县粮食绿色高质高产高效发展。

  坚持科技兴棉、绿色发展、融合发展,全面提升棉花产业发展水平。用好棉花大县奖励资金,积极开展棉花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工作,持续深化政策性棉田保险制度改革,加大惠农支农力度,提升棉花产业发展信心。以“国家级棉花制种大县”建设为契机,发挥银兴种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提升棉花育种能力,培育棉花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打造国家级棉花良种繁育基地;大力推动高标准棉田建设,推广优质专用棉花新品种和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实现棉花生产提质增效,在北城、新盛店、宋楼等镇街建设10万亩成方连片的高标准棉花基地,在新盛店镇集中打造1万亩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棉花绿色高产高效示范方;健全完善良种质量标准、种植和收获技术操作规程、产地环境标准及加工储藏和品质检验检测标准;以华芳纺织、仁和纺织、天润纺织、新时棉业、润超油脂、新盛银通仓储物流、鑫瑞娜家纺等重点企业为引领,组建棉花产业化联合体,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建设优质棉仓储物流销售区,实现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充分发挥“齐鲁棉花博物馆”的文化传承功能,通过棉花传统历史文化与时代元素、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弘扬传承棉乡文化,激活棉花产业新活力。

  到2025年,全县棉花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单产110千克以上,总产达到2.2万吨以上,优质棉订单生产面积达到全县棉花面积的80%以上,建设国家级棉花良种繁育基地1处,全县棉花产业实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重塑银棉品牌强县、棉花产业强县。

  明确高端化、品牌化发展方向,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标准,扩大产业规模,深化产业融合,构建设施优良、技术先进、生产规范、经营集约的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新格局。优化蔬菜产业布局,以雷集、东李等乡镇为核心,打造有机蔬菜种植基地,以优农、乐农等国家级供港蔬菜基地为引领,塑造有机蔬菜、供港蔬菜品牌;重点在香赵庄、银城、北城等镇街发展拱棚叶菜种植,建设蔬菜特色镇村;重点在香赵庄、宋楼、新盛店等乡镇发展特色食用菌产业,发挥县域棉籽壳、麦麸和林地资源丰富的优势,推进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应用,重点建设菌需原料交易中心、同兴号茶树菇基地、玉蕈园平菇基地、南双庙村羊肚菌基地等项目。完善蔬菜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结合国家、省蔬菜产业标准体系建设的要求,制定夏津蔬菜生产标准和技术规范,发挥示范基地的引领带动作用,积极推广标准化生产模式,积极开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工作,大力培育企业产品品牌。加大产业数字化建设力度,加快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生产环境自动化感知、生产过程智能化控制和产品质量全程化追溯,推动蔬菜产业创新发展。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在产地建设集蔬菜分拣、净菜加工、产品包装、冷藏保鲜等商品化处理为一体的冷链物流基地,全面提高蔬菜产地物流水平和流通效益。

  到2025年,全县蔬菜年平均播种面积稳定在7万亩,总产25万吨,新增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10个,打造一批蔬菜知名企业产品品牌。

  加快畜禽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绿色化、数字化、智慧化、精品化方向扩容提档升级,不断提高畜牧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实现畜牧业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以生猪、蛋鸡、育成鸡、肉鸭为重点,发挥新希望六和、利仁亨通等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积极推广新希望六和“饲料—种猪—育肥—屠宰—食品加工—冷链物流—生态循环农业—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产业链模式,大力实施“智慧畜牧业”“机器换人”工程,实施非畜牧大县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制推进项目,建设一批绿色循环智慧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全面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推动区域种养循环,积极创建种养结合样板基地。

  到2025年,生猪存栏达80万头,出栏150万头,家禽存栏1500万只,规模化养殖场达580家,全县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1/3以上。

  1.土地开发项目。投资7500万元,实施土地开发项目5个,新增耕地7500亩。

  2.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投资5.1亿元,按照每年10%递增比例,在全县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5年新建面积达40万亩以上。

  3.耕地保护与地力提升项目。开展退化耕地和盐碱地综合治理、污染耕地阻控修复、土壤肥力保护提升、耕地质量监测等建设,采取测土配方施肥、深耕深松、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土壤改良综合措施,有效改善耕地质量。到2025年,全县耕地质量提高0.15个等级。

  4.“吨半粮”示范区建设项目。集成推广定期深耕、高效节水灌溉、配方精准施肥、秸秆还田、种子包衣、病虫草害综合防控等农业高新技术,核心区秸秆还田率、测土配方施肥率、优良品种包衣率均达到100%。到2025年,建成10万亩核心区,单产1500公斤以上,30万亩辐射区,单产1200公斤以上,50万亩带动区,单产1100公斤以上,带动粮食绿色高质高产高效发展。

  5.智慧农业大棚项目。位于郑保屯镇八屯村,投资5000万元,占地400亩,建设现代化大棚50个,配套智能浇灌、剪枝、采摘等机器人系统。

  6香溪农业科技项目。依托香溪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香赵庄镇,投资1500万元,总占地300亩,建设冬暖式一体化全自动大棚60个。

  7.新希望六和生猪产业建设项目。依托夏津新希望六和农牧有限公司,投资40亿元,建设集规模养殖、饲料生产、屠宰加工、废弃物处理、生态农业种植、技术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生猪产业园。

  以“两白一绿两新”五大主导产业为重点,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展功能链,完善服务链,加大“一村一品”示范村、产业强镇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推动县域现代产业集群发展。

  以郑保屯、双庙两个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为契机,发挥乡镇联城接村的纽带作用,集聚区域资源要素,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链条健全、创新创业活跃、产城产镇一体的农业产业强镇。充分发挥白马湖前梅村、雷集镇大姜庄村、香赵庄镇纸房头村等国家和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的示范引领作用,以村为单元,选择主导产业基础好、融合发展程度深、联农带农作用强、特色产品品牌响的村庄,培植一批特色鲜明的“一村一品”示范村。

  以创建国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目标,在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基础上,以粮食、棉花、桑等为主导产业,依托规模化种植基地,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集聚现代生产要素,建设集“生产+加工+流通+科技”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高起点、高标准的现代农业样板区和乡村产业引领区。

  发挥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整合集聚县域种业、生产、加工、仓储、物流、销售等产业链各环节要素,集中资金、人才、科技等资源,加大国家级沿黄小麦产业集群项目建设力度,突出棉花和桑产业品牌优势,通过行业协会、产业联盟、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解决产业发展瓶颈制约和关键环节,推动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打造产业结构合理、链条完整、聚集度高、竞争力强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到2025年,建成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1—2个,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强镇3个,打造粮食、棉花、桑产业百亿级产业集群,积极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1.小麦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位于双庙镇,投资4510万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高效种植示范区、综合服务中心,实施发达面粉集团生产线升级改造和粮食仓储建设项目及振兴面粉日处理300吨小麦生产线.夏津县棉花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位于新盛店、北城、宋楼3个镇街,投资14.4亿元,建设集科技研发与综合服务区、高效规模种植与生态融合区、棉花加工区、棉花仓储物流区、产业融合引领区等功能板块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3.古桑产业园项目。位于苏留庄镇,依托夏津东方紫酒业有限公司,总投资1亿元,建设集高效农业、生态保护、文旅及康养于一体的综合项目。

  4.生猪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位于苏留庄镇,总投资5.14万元,包括智慧化生猪养殖基地、年产能30万吨饲料厂、粪肥还田设施建设项目。

  5.夏津生态旅游区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在北城街道,投资5亿元,以生态旅游区为载体,整合现有德百旅游小镇项目、平安湖项目等资源,打造以桑产业为特色,集绿色种植、农产品加工、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健全完善种业研发推广机制,着力打造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为“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依托银兴种业等种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转基因抗虫棉院士工作站、棉花品种研究博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的作用,全面加强与省农业科学院、山东农业大学等科教单位的联合育种攻关,实施“人才兴夏”行动,落实“鄃城英才5551”升级版政策,积极吸引育种科研人才向企业集聚,组建科研育种团队,建立健全企业牵头、院校参与、权益均衡的种业产学研用融合机制,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探索多元化品种生产经营权转让方式,加大新品种引进力度,鼓励种业龙头企业建设品种筛选示范区,优选更多适宜当地生态环境、高产优质、自主可控的优良品种。

  抢抓“吨半粮”示范区建设机遇,加快建设雷集镇小麦良种繁育基地等粮食良种基地,全面提升粮食作物良种自给率。以银兴种业为引领,加大省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省级棉花种质资源库建设力度,选育推广一批适宜黄河流域棉区的优质适纺棉花品种,大幅提升棉种繁育、加工能力。依托德百古桑研究院、圣树源农业等骨干企业,建设种质资源圃,加大古桑种质资源保护及新品种开发力度,加强果桑及果叶兼用品种繁育力度,提升全县良种繁育基地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水平。

  加强种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积极培育研发创新水平高、繁育推广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对制繁种基地优先落实配套设施建设用地,支持改善田间基础设施条件。强化种子市场监管,健全质量检测体系,完善品种审定、保护、退出制度,规范种子生产经营管理。

  到2025年,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龙头企业1-2家,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20个,小麦、棉花良种覆盖率均达100%,全县主要农作物良种自给率达99%,棉花种子调出量占种子生产量的50%以上,夏津优质棉良种在黄河流域棉区占有率显著提升,建成国家级桑种质资源圃,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35份以上。

  2.桑良种基地提升项目。在现有种质资源库项目基础上,扩大规模,配套建设水肥一体化设备和绿色防控设施,引进和培育优良新品种,嫁接改良现有品种,打造国家级桑树资源基因库,示范引领桑树新品种推广和新技术应用。

  着眼市场消费需求,加大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全生物量利用开发力度,延伸产业链条,丰富产品种类,培育壮大“中央厨房+冷链配送+物流终端”等新型业态,打造“京津厨房”,提升产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充分发挥“全国食品工业强县”“中国面粉大县”“中国植物油示范县”等品牌优势,推进农副产品加工业全面转型升级,构建从田间到餐桌全方位优质农产品供给体系。大力提升面制主食产业化水平,依托发达面粉、振兴面粉等农业加工龙头企业,增加专用粉、全麦粉、预拌粉等绿色营养健康中高端新产品供给,丰富高档优质营养面条类、馒头类、烘焙类、速冻类、食品馅料类、特色风味类等面制主食产品种类。加大新型果蔬加工产品开发力度,依托禾势兄弟、东海华科等果蔬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开发果蔬功能产品、方便食品、休闲食品、中央厨房半成品等加工产品。提升畜禽产品加工能力,依托新希望六和、业源食品等重点企业,提升全县肉制品、乳制品、卤味品、蛋制品加工能力,引导产品由初级化向终端化、休闲化延伸。加快油脂企业改造升级,鼓励润超、新银北、巧妻等油脂企业引进新技术、新设备,积极开发煎炸食品专用棉籽油、食用级棉籽蛋白、药用级棉籽糖等新型产品。提升食品调味料加工能力,依托佳隆食品、南王德福香油等企业,开发复合新型调味品、方便型调味料等产品,推动传统调味品向品牌化、高端化、营养化、健康化发展。在经济开发区布局建设食品创新产业园,坚持“招大引强”,构建新兴食品产业基地,建成全省县域一流食品加工产业园区。

  引导圣源、椹树下、圣树源、尚品园、东方紫、德百古桑产业研究院等企业,充分利用桑果、桑叶、桑枝、桑根、桑白皮、桑黄等资源,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开发桑系列食品、保健品、化妆品、药品和酵素、花青素、白藜芦醇、多糖、活性肽、核苷酸等生物制品,推动桑树资源精深加工和多级利用,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桑大健康产业基地,全面提升桑产业综合效益。

  引导发达面粉等龙头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进小麦加工副产物深度综合利用,开发膳食纤维、变性淀粉、小麦胚油、麦胚多肽等功能性产品。依托阳光新能源等企业,利用桑枝、棉籽壳、棉渣、棉花秸秆等副产物,开发菌用基质、纸张原料、制板材料及生物燃料等产品。依托兴源环境等企业,推广高效生物质能转化技术,利用畜禽粪污、尾菜等废弃物开展有机肥生产和生物质发电,积极推广清洁化综合开发利用模式,全面提高整县制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率。

  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主食产业化率达到50%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1以上,培育年产值10亿元以上加工企业3家,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90%。

  2.山东千喜鹤生猪屠宰、肉制品加工及仓储冷链物流建设项目。位于北城街道,依托山东千喜鹤食品有限公司,投资3.5亿元,引进国外先进屠宰设备及分割设备,建设包括屠宰车间、分割车间、无害化处理间等设施和自动化设备的年屠宰生猪200万头、生产猪肉制品深加工8万吨的综合产业项目。

  3.桑产业链拓展项目。位于苏留庄镇,依托椹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亿元,原卡洛斯,建设桑黄培育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研发桑元素系列口红、面膜、归元膏等,延伸桑产业链。

  4发达面粉集团扩容升级项目。位于北城街道,投资3.23亿元,对集团设施设备进行改造升级,建设日产300吨小包装面粉生产线和三车间配粉仓,研发有特色的产品,扩大主营业务规模。

  5.夏津县农产品冷链物流及仓储设施建设项目。位于北城街道,依托山东千喜鹤食品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总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建设副产品冷藏间、冻结冷藏间、全自动立体冻品库、制冷机房等设施,库容量达1.2万吨,年周转量达20万吨。

  6.现代物流园建设项目。位于郑保屯镇,投资2000万元,占地100亩,引进大型物流公司,打造集车辆管理、物流配型、餐旅服务、车辆整修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农商贸物流园。

  统筹优化区域农业科技资源,拓展农业科技创新领域,培育壮大农业科技力量,着力提高科技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支撑水平,推动全县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围绕县域主导和特色产业,加大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合作力度,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拓展科研项目、人才团队、基地平台、转移转化等产学研合作领域,发挥产学研合作平台作用,打造地方政府、涉农科教单位、农业企业三方主导的“政产学研金服用”七位一体新型研发平台,提升棉花、桑等主导产业的创新研发能力,为全县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建立健全“一主多元”科技服务推广网络,完善“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推广体系,充分发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管理引领、乡镇农技推广站服务推广和村科技示范户示范带动作用,为县域农业生产提供全程化、精准化、个性化技术服务。加大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力度,培育一批农业科技示范主体,丰富社会化服务形式。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加快科技推广服务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全国农技推广APP,引导生产者与农技人员在线互动交流,提高农技推广服务效能。持续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依托乡村振兴学院等载体,加大农技推广人才培育力度,鼓励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通过脱产培训、脱产进修、在职研修等方式提升业务水平。健全完善以工作实绩和服务对象满意度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机制,加大职称评聘、评先选优、绩效激励等方面向一线农技人员倾斜力度。

  加大创新创业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积极引导、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科技研发,逐步建立健全以企业投入为主体、政府投入为引导、金融信贷和风险投资为支撑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加大农业科技型企业财政支持力度,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农业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扶持力度,全面落实创业和经营补贴、入驻基地和园区租金减免政策。依托科技园、产业园、创业园等载体,建设孵化实训基地、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农科驿站等创新创业平台。组建乡村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加强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领域的创业辅导,积极举办和参加农村创业创新大赛,宣传推介农村创业创新典型,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到2025年,全县农业科技投入增长12%,新增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29个,新增涉农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25家,培育农业科技示范主体300家以上,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2个,每年参加知识更新培训的在编在岗农技推广人员不少于1/3,培育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300人以上。

  2.棉花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项目。借鉴“吨半粮”专家顾问团组织形式,以棉花产业全产业链为主线,组建集育种、种养、加工、仓储、物流、品牌于一体的专家团队,围绕品种选育、绿色种植、精深加工等环节制约瓶颈开展技术创新,为棉花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区域公用品牌为依托,以优质产品品牌为核心,挖掘品牌资源,壮大品牌数量,优化品牌结构,提高品牌竞争力,发挥品牌在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引领带动作用。

  充分发挥“夏津椹好”区域公用品牌引领带动作用,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部门监管的品牌运营管理模式,建立区域公用品牌准入制度、目录制度,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制作推介宣传片,传播品牌文化,培育农产品品牌运营服务商,创新品牌运营模式,提高品牌运营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县农产品品牌影响力。

  依托发达面粉等知名企业产品品牌,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鼓励牵头组建行业协会和品牌联盟,加强品牌整合嫁接,创建一批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链联合品牌。积极培育新的企业产品品牌,挖掘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企业文化、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念,打造知名企业产品品牌。提升产品品质,持续加强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认证,扩大种植面积,争取更多农产品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加强企业产品品牌营销力度,加大农业展会、产销对接会、产品发布会等宣传推介力度,快速扩大品牌市场占有率,全面提升全县企业产品品牌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

  依托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品牌优势,以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文化弘扬为重点发展方向,做精做亮“世界遗产地、千年古桑林”全省唯一、夏津独有的金字招牌。大力发展桑标准化种植基地及加工企业,依托桑产业院士综合工作站、夏津古桑研究所、德州市桑椹高效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制定桑种植、加工等全产业链标准化体系,引导推动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标准化生产,从源头上提升产品品质。扩大产品供给种类,加速提升桑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大力发展功能食品、保健品、药品、化妆品及养蚕、缫丝等体验产品,建立夏津县桑产品交易市场,形成优质高效的桑产业物流体系。开展桑产品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商标)产品认证扶持行动,发挥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夏津椹果”的示范引领作用,培育系列知名企业产品品牌。积极推动“夏津椹果”品牌公司化运营,加强与主流电商平台合作,开辟桑椹产品特色专区,支持骨干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设立线上专营店,构建跨区域、多元化的营销渠道网络,提升夏津桑产品国内外市场占有率。

  到2025年,“夏津椹好”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20亿元,新增省级以上企业产品品牌4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认证登记绿色、有机、地理标志、良好农业规范农产品数量10个,进入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产品5个以上,品牌带动产业发展和效益提升作用明显增强。

  2.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项目。健全完善农业生产投入品的禁用、限用制度,鼓励引导各类基地、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交易市场建设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健全生产经营质量监管制度体系,加强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证后管理,维护好品牌形象。

  3.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项目。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二维码制度,加大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推广应用,建设农产品追溯信息平台,鼓励农业园区、龙头企业率先实现农产品全程质量追溯,构建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体系。

  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统筹推动农业全链条生产、乡村治理、社会服务等数字化建设,以数字化、智慧化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依托“夏津县乡村振兴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夏津县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围绕农业资源环境、农业全产业链生产经营、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农村集体资产、农村宅基地、农村人居环境、乡村治理等内容,汇聚农业农村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数据,开发农业生产、农村社会事业、政务管理等功能模块,实现农业农村资源数据可查可视、动态预警、科学决策等服务,做好与市级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的衔接工作。

  围绕区域主导和特色产业,整合县域农业数据,加速实施“数字+农业”行动计划,构建“1+N”农业数字化模式,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示范应用,探索“互联网+”农业科技服务新手段,提高农业科技服务的精准化、智能化水平,全力推进数字赋能农业发展。

  着力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居住环境、人口卫生、文化教育、基层组织等全领域信息数字化改造,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质量。积极推动信息发布、民情收集、议事协商、公共服务等村级事务线上运行,提高村级综合服务信息化水平。推进农村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点建设,加速构建县、镇、村三级智能化全息感知的治安防控体系,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依托县农村电商产业园、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夏津服务中心、夏津椹果公共电商平台、棉纺织产业互联网平台等载体,加强与阿里巴巴、京东、字节跳动、苏宁易购等知名电子商务平台的合作,健全完善中贸电商产业园、乾元易农、微众八宝商城、米客商城等本土电商平台,大力发展“电商+直播”,培养一批“新农人”,打造一批“新业态”,建立健全优质特色产品电子商务销售体系,加强县镇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加大区域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业合作力度,推动农产品出村进城和消费品下乡进村。

  到2025年,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0%,农业数字化率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打造智慧绿色乡村3个,创建特色电商镇、电商村5个,打造电商直播基地3个,农产品电商销售额占比达20%,争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2.县级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建设项目。建设夏津县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汇聚农业资源、农村资产、经营主体等数据信息,建立健全农业农村管理决策支持技术体系、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监测预警体系、数字农业农村服务体系,打造数字农业农村天地空一体化观测网络。

  遵循绿色发展理念,以生态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为导向,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和水资源,推广农业绿色生产方式,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增强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争创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强化用途管制,严格落实保护责任,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大力实施农村土地整治,以建设好、管护好两区划定成果为重点,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田设施高效管护机制,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推行休耕轮作试点,持续提升耕地地力,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加强水资源高效利用,推进潘庄、土龙头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新建提升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加快建设现代农田灌排体系,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维修养护,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完善农灌计量设施,增强农民节水意识,实施节水奖励和精准补贴,引导扶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创新发展。

  推广深耕深松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及有机肥和新型肥料替代技术,积极创建耕地质量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县及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区,推广大宗农作物种肥同播和机械深施技术、设施农业滴灌施肥技术、桑园微灌施肥技术,提高化肥利用效率。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实施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行动,开展人工智能病虫害监测预警试点,实现主要病虫害实时监测和早期防控,推进农药减量增效。加强动物疫病综合防治能力建设,严格落实兽药使用休药期规定,规范使用饲料添加剂,减量使用兽用抗菌药物。持续优化种养循环模式,加快建设新希望六合现代农业全产业链项目,引领带动全县农业绿色发展。大力推广秸秆饲料化、基料化、肥料化,提高全县域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积极稳妥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通过规划引领、典型引路、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打造一批美丽宜居乡村。抓好改厕规范升级与后续管护,建立完善农村卫生厕所建管用并重的长效管理机制,探索推广市场化运作模式,建设提升一批符合标准、规范合格的农村户厕示范村。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实际、方式多样、全域统筹的生活垃圾就地减量、分类处理和收运处置体系,提升农村垃圾综合治理水平。积极推动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结合村落分布实际,因地制宜选择污水处理模式,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进农村安全饮水改造,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进一步提高农村集中供水率、水质达标率和供水保证率。加大村庄绿化美化力度,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绿化景观,持续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活动。

  到2025年,耕地质量显著提升,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474,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3%,新增水肥一体化面积0.8万亩以上,应免动物免疫合格率达到90%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1%,主要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6%以。 利澳招商主管

栏目分类
 
版权所有Copyright(C)2023-2024利澳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