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首页摩天娱乐平台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4-04-29 23:28   

  首页摩天娱乐平台近年来,我国畜牧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畜牧业已经从家庭副业发展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主要渠道。我国畜牧业在保障市场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加快畜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现代畜牧业的建设的进程。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生产继续呈现稳步、健康发展的态势,主要畜产品持续增长,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畜牧业继续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畜牧业产值已经占农业生产总产值的比重超过30%,畜牧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中最有活力的增长点和最主要的支柱产业。畜牧业产业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重要来源。

  以下是联合国粮农组织2009年公布的统计资料:我国生猪存栏5.23亿头,占世界存栏总数的50.9%,居世界第1位;绵羊2.19亿只,占世界存栏总数的18.72%,居世界第1位;山羊2.46亿只,占世界存栏总数的25.14%,居世界第1位;牛1.89亿头,占世界存栏总数的9.2%,居世界第3位。肉类总产量达10845万吨,禽蛋(不含鸡蛋)843.6万吨,鸡蛋3578.6万吨,奶类3785万吨,其中肉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三十,禽蛋产量占百分之八十,鸡蛋产量占百分之四十,奶类产量占百分之五。到目前为止,我国人均肉类占有量已经超过了世界的平均水平,禽蛋占有量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而奶类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水平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长期以来中国农村生产模式还是以传统的农业生产为主,小规模生产,自然经济仍占居一定的主导地位。在养殖业方面则体现为以散养为主,处于家庭生产的副业地位。这种散养模式与科学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现代养殖业相比相距甚远。散户养殖生产设备、生产技术以及生产条件相对落后,尤其在思想意识方面不能适应现代化养殖业的需要。大部分散户养殖户仍旧把农业养殖当作家庭收入的一个补充形式,加之这些养殖户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接受现代化的专业养殖技能比较困难,这也成为在农村大规模发展养殖业的一大障碍。

  畜牧养殖所产生的大量粪尿如果处理不好,则直接造成对当地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现今无论是大规模的现代化养殖场还是小规模的家庭散户养殖,对畜禽的粪尿处理还缺乏相应的环保措施和废物处理系统,粪便未经处理直接大批量的露天堆放或是直接排入河流,造成对家畜和环境的污染,同时这些大量放置的粪尿也造成了一些人畜疫病的发生。现有解决方法一般为水冲式和沼气利用。采用水冲式清粪则需要大量的处理污水,这些污水如能经过分离后排入农田的话可以达到利用效果,如直接或间接排入河道,对地表水的污染也很严重。另外,畜禽粪便发酵后产生大量的CO2、NH3、H2S、CH4 等有害气体,如果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则会危害人类健康,加剧空气污染,引起地球温室效应。但收集利用加工成沼气的线 饲料资源短缺

  长期以来,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粮食生产。虽然我国粮食总产量有一定程度增长,但增幅不大。同时我国人口也在增长,加之畜牧养殖用地因各种原因逐年减少,加之我国粮食产量相对下降的现实,畜牧业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受到粮食产量的制约。畜牧业飞速发展导致饲料用粮大幅上升,目前我国的饲料用粮约占粮食的1/3,则存在着人畜争粮的问题,这种饲粮短缺的情况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抗生素、化学合成药物和饲料添加剂等在畜牧业中的广泛应用,在实现降低动物死亡率,缩短动物饲养周期,促进动物产品产量的增长的同时,同于操作和使用不当以及少数养殖户在利益驱使下违规违法使用,造成畜产品中的兽药及一些重金属、抗生素等危害人体健康的兽药残留增加,使畜产品的安全问题引起社会的关注。

  我国传统的畜牧养殖技术已经跟不上现代化的畜牧养殖要求,虽然我国在畜牧养殖方面的科技研究工作一直很受重视,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科技研究成果转化率不高,一些地方政府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没有足够的意识,许多“高产、优质、高效”的畜产品培育技术的利用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与畜牧业资源有效利用。此外,我国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人员素质普遍偏低,使畜牧业养殖技术推广困难,阻碍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各地大量散户养殖户占相当大比重的前提下,提高养殖户的养殖技术水平非常重要。一定要脚踏实地地学好、用好养殖技术知识。养殖实用技术的普及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是政府主管部门要重视养殖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工作,有计划地组织各种不同层面的养殖实用技术传授,举办各种培训和学习班。另一方面要转变养殖户的观念,只有转变养殖户传统的养殖观念,学习专业的养殖知识和技能,才能实现整个畜牧养殖业的科学化,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结构转变。

  根据各在畜牧业的发展状况,建设规范化的养殖小区或养殖场,政府部门制定畜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并认真执行,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建设,支持规模和生态养殖模式发展。建立规范化的养殖小区或规模化养殖场,这样才能实现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的合理利用。加快优势畜产品的区域布局,着重利用各地的有利畜养资源,发展有竞争力的畜产品品牌。实现产量规模化、效益化并具有市场竞争力。

  提高畜产品的质量水平,就需要建立健全我国农副产品安全质量标准体系,搞好各类标准化示范养殖区和标准化养殖基地的建设。从源头上实现畜养水平的提高,使产品与国际市场接轨,具有竞争力。在原材料采购、生产设备、产品加工、检测等各个环节入手,建立一套科学严密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这也是实现畜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实践证明,无论农产品还是畜产品,只要有质量、有品牌,就会提高市场竞争力。

  制定并推进牲畜群体遗传和畜牧品种改良计划,充分利用我国畜禽繁育项目的科研成果,重点扶持规模大、运行良好的种畜禽场的建设和改造,造就一批龙头企业,加快繁育推广优良品种;加快生产性能测定站、种站等基础设施建设;规范种畜禽场审批。建立健全种畜禽管理数据库,开展优良种畜登记工作;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尽快省级畜禽资源保护名录,严格畜禽遗传资源进出口审批。同时加大畜禽良种的保护工作,加大打击的执法力度。

  大规模的养殖企业需要科学规范的管理,我国农业企业普遍存在管理环节薄弱的弊病。畜牧养殖生产需要科学严谨规范的方法和态度,现代化的养殖企业首先要树立科学管理的观念,建立起一整套规范有效的科学管理、标准化生产经营和疫病防控管理体系,是推进现代畜牧业规模健康养殖的关键所在。通过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实现现代化的畜禽养殖。

  [1]闫港.浅析我国可持续畜牧业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承德学院学报,2005,(03).

  [2]韩光明.民族地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0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迅猛发展,但是畜牧业发展水平受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的制约,过快、过急或一刀切地推进规模化养殖,无形中让畜牧业发展面临着沉重的环境压力与严重的风险。当下各省份在畜牧业的规模发展模式上呈现协调发展格局,在时间上保持适度演进趋势,通过建立优势产品优势产区生态养殖模式,不断完善市场机制体制,实现规模化养殖的稳妥过渡。

  从发达省市的畜牧业发展态势上来看看,由于自然经济条件差异较大,在畜牧业现代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模式,主要包括,天然草地为基础,围栏放牧为主,资源生产和生态协调发展的模式,主要包括以规模化、机械化、设备化为主要特征,精饲料资本和技术密集投入的高投入、 高产出、高效益的模式; 规模适度、农牧结合、环境友好的模式; 以土地、 资金和技术集约为主要特征的模式等。

  自改革开放以来, 其他大中型城市畜牧业产业发展速度极快, 畜牧业产值在农、林、牧、渔业产值中的份额稳定上升, 已成为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 其发展呈现如下特点。

  (一)生产方式逐渐变化, 规模化生产增长加快, 畜牧业产品生产开始由原有的个体散户饲养向规模化养殖发展, 现阶段主要是小农户家庭畜禽饲养、养畜专业户饲养与企业化规模饲养三种共存方式。而这三种畜禽生产方式在提供畜产品总量, 产品总量中所占份额, 以及三种生产方式的内部结构都发生了明显变化。突出地表现为小农户畜牧业生产规模普遍提高。

  (二)畜牧生产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畜牧业产业的区域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近十年来, 河南、山东、河北三省依赖他们的饲料产地优势和富裕劳动力供给优势, 中原交通运输的优势, 迅速的发展成为畜禽生产大省。

  我国是畜牧业生产大国但也是畜牧业资源短缺的国家。过去二十年畜牧产业高速发展, 满足了国内居民的需求,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但也存在如下影响产业发展的严重问题和必须面对的挑战。

  (一) 缺乏对动物疫病的严格检验与有效防治,严重降低了消费者信任度和在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畜牧业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 虽然因生产成本较低,在畜牧产品销售中占有较强的价格优势。然而, 由于对动物疫病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和科学的检验手段, 近年来的畜产品出口也呈现下降趋势。

  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对动物疫病的检验检疫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对进口动物产品进行极为严格的检验检疫,对细菌病不仅要进行细菌培养, 而且还要检测细菌毒素; 对病毒病不仅要进行病毒分离, 而且还要进行基因检测。然而, 与许多发达国家所采用的基因检测和顺序分析等更精确的检测病毒的分子诊断方法相比, 我国对某些疫病的检测还停留在检测抗体的血清学方法上。这就容易导致我国的动物产品在出口前没有检出病原体而在出口后被进口国检出的情况时有发生, 从而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和影响。因为卫生监督防疫体系的薄弱, 使得我国畜禽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倍受质疑, 并对进口禽畜产品在卫生检疫、技术规范、质量标准、环境保护等方面设置了多重贸易壁垒。由于非典、禽流感、口蹄疫等疾病的频发, 欧盟仍未解除对我国主要动物源性食品以及禽类产品的进口禁令; 日、韩等国也没有恢复我国冻鸡等禽产品的进口; 俄罗斯不仅继续对我国肉类进口实施关税配额管理, 而且又宣布禁止我国肉类产品的输入。粗略估算, 近年来由于各类重大疾病在中国的时有发生, 每年都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 同时对公共卫生安全以及社会秩序也存在潜在的威胁。

  (二) 畜禽食品安全急需加强。长期以来, 由于农畜产品的短缺, 主要重视了产量的提高, 而忽视了质量上的管理。从畜产品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来看, 政府的监管主要体现在被动的、强制性的对企业产品实施事后检验监督, 缺乏前瞻性, 不能做到事前预防。企业没有主动参与的意识, 政府监管部门也没有建立帮助企业实施质量控制的机制。这种质量生产与质量管理脱节的状况, 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目前,大部分的畜牧业生产单位无需在兽医部门进行登记,对市场准入没有门槛, 这也是管理中的一项疏漏。由于畜牧业生产的分散性, 且绝大部分生产分布在农村, 农牧民特别是专业户往往要靠大量的抗生素来提高动物保健水平, 以维持较低的动物死亡率。他们往往不遵守用药规则, 滥用甚至大剂量使用违禁药物, 动物屠宰前或出售前不能保证有足够的停药期, 这样造成动物体内药物残留超标。这种生产的高度分散性, 也为销售违禁药品、饲料添加剂提供了条件。

  虽然畜牧业发展受资源短缺、投入比重不足、科技支持乏力、 宏观调控难度大等因素的制约,但是,只要把发展畜牧业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正确轨道上来,我们可以断定,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畜牧产品, 尤其是牛奶和牛、羊肉消费量将大幅度增加。

  (一)拉动需求。从经济学角度来看, 畜牧业产品需求的持续增长, 在生产保持相对不变的情况下, 价格将会上涨。而一路稳步上扬趋势的价格, 又将会鼓励畜牧业农户们加重投资, 增加产品产量, 从而提高收入。与此同时, 尽快脱贫致富是农牧民强烈的愿望, 而畜牧业在农民收入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如何提升我国畜牧业的国际竞争力,成为我国畜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只能通过树立科学的发展战略,推行一些符合环境发展规律的措施。因此我们应该对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进行探索。以便对传统畜牧业的发展方式有所改善,推动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为了推动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我们首先要处理两对关系,这两对关系分别是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速度和效益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推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标准化生产、合理配用畜牧业资源,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这几个问题,来制定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目标[1]。例如,农村地区的牧业生产可以以发展集约型畜牧业为目标,通过采用发展养殖专业户和养殖小区等方式来推动生产方式的集约化转变;在牧区,可以以注重草原生态保护为核心,以建立牧区生态畜牧业为目标,通过牲畜圈养、季节性放牧、划区轮牧等措施推动牧区畜牧业发展;在城市郊区,可以采用借助经济优势、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发展循环性畜牧业。

  畜牧业主要满足的是人民的肉类需求问题。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局面之下,畜牧业经营者应该以生产绿色食品为消费目标,通过引导消费绿色畜牧业产品,用刺激消费的方式来推动畜牧业的发展。

  在中国加入WTO以后,绿色壁垒问题成了影响我国畜牧业产品出口的一个大问题。据统计,2002~2004年,我国畜牧业产品的出口逆差呈现出了一种逐渐扩大的趋势[2]。因此,为了能够让中国的畜牧业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促进中国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树立明确的贸易目标就是畜牧业经营者的一个必然选择。因而,提升畜牧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是推进我国畜牧业产业化的贸易目标。

  畜牧业主要有以下两种特点,一是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较强,第二就是其对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因此畜牧业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环境污染型产业。在我国畜牧业生产过程中还存在着能耗高、生产成本高,效益低以及对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因此在发展推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建立具有低耗能特点的循环性畜牧生产体系,采用先进绿色环境技术处理畜牧业产生的污染问题。

  针对目前我国畜牧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低的问题,提高畜牧业产品的质量,打造品牌产品的战略应该成为推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产品战略。通过打造一些在海内外市场有一定影响力的名牌产品,可以通过让优质产品对非优质畜牧业产品进行冲击的方式,来推动畜牧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这就可以让无疫病、无残留、无污染的绿色畜牧业产品的生产开发形成一种产业化的趋势。

  产业结构的好坏是畜牧业发展与否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应该把畜牧业结构战略的重点放在研发优良畜禽品种和提高出产品质量这两个问题之上。也就是说,在进行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基础之上,通过科技创新和结构升级这两种方式来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也要带动与畜牧业相关的产业的发展,这样可以通过完善产业链条的形式来推动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发展畜牧业必须要遵循的一个因素就是市场规律。因此,在推动中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市场战略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3]。长春皓月集团的董事长从连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指出,皓月集团的肉产品销售渠道主要是商超、餐饮、团购、专卖、经销和电商六大渠道。这六大渠道的建立可以说是皓月集团执行市场战略的一种体现,由此看来,市场战略的建立与完善可以加强畜牧业产品与市场之间的联系,通过批发市场销售、集贸市场销售、超市连锁店销售等方式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市场网络,进而提高畜牧业产品的市场化水平。

  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科技因素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进步是降低畜牧业生产成本的一个重要保证,因此在推动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科技创新,通过加强生态饲料生产技术和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等方式来达到降低禽畜的死亡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以促进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

  推行集约化饲养模式是推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措施。针对我国畜牧业经营规模小、产业水平低的现状,要逐步改变传统了一家一户散养的模式,通过扶持重点企业,推行“公司+农户”、“公司+基地”等新型合作模式来促进畜牧业的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的发展。同时还要根据国际畜牧产品市场的发展趋势,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外向型生态畜牧业。同时,还要完善检验检疫机制和法律法规,让畜牧业生产处于一种有法可依的状态。

  确立正确的发展目标,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是探索我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思路的过程中必须重点考虑的环节,只有确立了正确的目标和经营战略,才能更好地推动畜牧业的转型升级,进而推动畜牧业发展的产业化进程。

  [1]颜景辰.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

  [2]陈海燕.中国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

  低碳畜牧业具体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引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原则的畜牧业发展模式,从一定程度上讲,低碳畜牧业是低碳经济行业的延伸。相关的学者指出,低碳畜牧业的实质是为了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而低碳畜牧业的核心是能源技术的创新以及人类生存观念的转变。总而言之,发展低碳畜牧业已是必然的趋势,一方面低碳畜牧业能够降低能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另一方面发展低碳畜牧业有助于畜牧业朝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工业革命以来,各国都在大肆建造工厂,发展重工业,重工业的发展给各国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但同时对各国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极大的。当前,我们正居住在一个急速变暖的星球上,全球气候的变化已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需要我们意识到的一点是,如若人类对全球暖化的现象置之不理,那么势必会带来巨大的危害,而这种危害从一定程度上讲大于地质灾害。由世界各国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奏响了节能减排的号召,中国作为世界上的大国,从全球利益出发,制定了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既到2020年时,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由此可见,我国为节能减排所做的贡献。

  畜牧业是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度的发展畜牧业就等于过量的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减少碳排量,畜牧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前,全球都倡导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在这种新的发展形势下畜牧业面临着促进节能减排、保障安全生产以及提高农民收入的多重挑战。

  畜牧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功能是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肉、蛋、奶等营养物质,在改善人类的生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国的畜产品供应量充足,市场上的供需总量趋于平衡状态,但是在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收入群体中,对低碳畜牧业的发展观念不一致,有的地区中片面发展畜牧业,不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致使畜牧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脱节现象,而有的地区,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积极带动当地的畜牧业经济朝着低碳化、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这2个地区发展模式的不同,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两地区发展理念的不同。因此,在发展畜牧业经济时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进而为低碳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加强养殖污染治理是我国发展低碳畜牧业的重要环节,对于养殖污染的治理具体应做好这些工作:第一,将畜禽的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之后在加工成可利用的有机肥。第二,将畜禽粪便中的碳进行处理后排放。第三,将畜禽所排放的粪尿加工成沼气后加以利用。实践证明,经过以上3项工作,畜牧业所产生的污染将会大大降低,从根本上减轻了畜牧业对环境的消极影响。总的看来,以上3项工作中的第3项在农村地区实施的最为有效,沼气作为新型的清洁能源可以用来照明、取暖、做饭,而经过发酵产生的沼液与沼渣则可以用作畜禽或者是鱼饲料,沼渣与沼液的作用十分广泛,不仅仅局限于作为畜禽或鱼的饲料,很多情况下会被用作植物的肥料,从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化肥与农药的使用量,进而有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

  畜牧业是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度,畜牧业也在积极的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转变发展模式,注重发展与治理相结合,走低碳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当前,很多地区的畜牧养殖处于分散的状态,这种离散的发展形势所造成的污染更大,由于缺乏集中式的管理与规划,养殖户肆意的堆放畜禽的粪便,以致臭味熏天。

  世界上农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一般都在60以上,而我国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5左右,×××畜牧业产值仅占农业总产值的23。因此,要赶上发达国家先进水平,发展畜牧业已成为提高农业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发展前景广阔。

  2、畜牧业具有产业链条长、转换力强等优势。一是周期短、见效快,适合工厂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还可带动种植业、饲料、食品、轻纺、皮革、医药、化工等的发展,拉长产业链条,而且还能推动小城镇建设、交通等其它产业的发展。二是可以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之形成生态、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

  3、畜牧业发展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从国内市场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善,传统的以粮食为主食,以肉、蛋、奶等为副食的传统饮食结构正在被打破,粮食的份额逐步缩小,肉、蛋、奶逐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品,需求量也将越来越大。我国现在肉类消费人平均占有量为45公斤左右,人均消费量43xxxx,与人均粮食消费支出等量。预测,21世纪前10年,年人均肉类消费仍可保持年均3~5的速度增长,在2010年人均占有量将达70~80公斤。目前,我国奶制品占世界平均的十五分之一,有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和发展空间。从国外市场看,许多国家以肉、蛋、奶作为主食,把畜产品特别是草食牲畜产品称为“绿色食品”需要量很大。据资料介绍,我国草食性畜产品主要出口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但出口量只能满足其需求量的30左右,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有专家预测,中国入世后,种植业将受到很大冲击,但畜牧业及畜牧产品加工很可能是中国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中的一个长盛不衰的优势产业。

  4、畜牧业有良好的发展机遇。一方面,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转变为阶段性过剩,有更多的粮食可用于发展畜牧业,大规模地实现转化增值。另一方面,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退耕还草,又促进农区畜牧业特别是草畜牲畜发展提供了机遇。再有,近年来国家对畜牧业发展更加重视,中央和市农村工作会都把发展畜牧业放在了重要位置,把加快畜牧业发展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点之一,要求尽快把畜牧业发展成为一个大产业。目前,中央有关方面正在制定大力发展畜牧业的决定,必将更加有益于推动畜牧业的发展。

  5、我市有发展畜牧业的自然条件。我市地域广阔,气候、水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粮食、青饲料资源丰富,发展畜牧业比北方更有优势。同时还具有大城市、大农村并存的广阔消费空间,重庆大都市辐射范围广,集散效应强,利于扩展外销等优势。而且我市发展畜牧业还具有坚实物质技术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家家户户有养殖,如果加以引导,会起到牵一发动全部的效应。

  1、理清思路,明确发展方向。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以发展优质、天然、无公害的绿色畜牧产品为目标,把畜牧业发展为真正能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希望产业。

  2、大力引导,转变观念。各级干部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牢固树立市场意识、现代农业意识,花大力气引导农民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把种植与畜牧业彼此孤立,把畜牧业当家庭副业的传统观念,树立农牧结合,农牧联动的新思想,逐步过渡到畜牧业专业化上来,增强市场农业意识,使政府的决策转变为农民的自觉行动,真正把畜牧业当作一个大产业来发展。

  3、培植龙头,推进产业化经营。产业化经营是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畜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但由于目前畜牧业发展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程度低,农民的小生产意识还不适应大市场趋势。传统的千家万户单打独斗的粗放经营方式,不能给农民带来致富。要实现产业化经营,推动畜牧业大发展,必须要有龙头的带动。实践证明,没有龙头的牵引,是不能带来产业化的。过去铜梁发展兔业,是散养的模式,虽是“繁星满天”就是没有“航空母舰”。后来政府以重庆铜梁群益兔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大力扶持,引导走“公司农户”的路子,在短短两年间,不仅带动了农民养兔致富,促进了铜梁兔业发展,而且公司规模迅速壮大,建成了西南最大的种兔场,种兔不仅在本县、本市畅销,还销往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等地,供不应求,肉兔远销吉尔吉斯等国外市场。1999年公司产值达40xxxx万元。这就是龙头效应。因此,发展畜牧业应把工作重点放在找准业主、扶持专业户和龙头企业上,着力扶持一批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工厂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能起到龙头作用的养殖基地、畜产品加工企业、饲料加工企业、营销公司。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开拓市场、技术创新、资金融通、资产整合的功能。让“月亮”带着“星星”走,牵动千家万户农民闯市场、创品牌,实现分散的农户与大市场、大流通的对接,逐步向产、加、销一条龙的方向发展,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

  本文将羊产业定义为所有羊饲养者的集合,包括散养农户和规模化养羊场(含养羊专业户,小规模、中规模和大规模养羊场)。羊产业活动主要涉及育种与繁育、营养与饲料、疫病防控、生产与环境控制、产后加工和流通销售等环节的产业组织活动。

  产品贡献是指羊和羊肉、羊奶产出量及其满足社会需求的贡献,用羊出栏量、羊肉产量和羊奶产量及其所占比例等指标来衡量。根据《山东统计年鉴》和《中国畜牧业年鉴》,得出1978年至2011年期间山东省羊出栏量及其占全国羊出栏量比重、1985年至2011年山东省羊肉产量及其比重的基本情况,根据山东省畜牧兽医局提供的数据,得出2008年至2012年山东省羊奶产量及其占奶类总量比重的情况,详见图1、图2和表1。

  1.1.1羊出栏量及其占全国比重的变化趋势由图1可知,1978年以来,山东省羊出栏量总体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占全国比重呈波动变化。到2011年全省羊出栏量达到2901.22万头,比1978年增加了184.36%,年均增长率3.21%;占全国羊出栏量的比重为10.64%。期间,由于20世纪80年代国家开始允许有证集体和个体商贩经营农牧民完成派购任务后的畜产品,并取消了30年来牛羊肉的统派购制度,促进了农牧民饲养生猪、羊等家畜的积极性。这一时期内全省羊出栏量逐年稳步增长,到1999年出栏量达2838.80万头,占全国羊出栏量的15.08%。2000年受种植结构调整、天气干旱的双重影响,养羊的粮食饲料成本增加,加之牲畜传染病的规模传播,使得羊出栏量有所减少,整体上下了一个台阶。到2005年,国家明确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鼓励扶持发展规模化养殖,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另外,国内羊肉供需矛盾引起羊肉价格只增不减。在各种政策和市场的作用下,全省羊出栏量呈现逐年稳步上升的趋势,2008年羊出栏量达到3098.80万头的历史最高值。

  1.1.2羊肉产量及其占全省肉类总量比重的变化趋势由图2可见,1985年以来,山东省羊肉产量大体呈现波动增长的变化趋势,占全省肉类总量的比重也呈波动变化。到2011年全省羊肉产量达到30.50万吨,比1985年增加了514.92%,年均递增率7.24%,占全省肉类的比重由1985年的3.86%波动增加到2011年的4.47%,并于1996年达到历史最高值10.62%。1996年市场一时难以消化羊肉高产极大地影响了农牧民饲养肉羊的积极性,导致1997年全省羊肉产量出现下滑。1999年美国被迫取消羊肉进口限制,2000年山东省实施肉羊良种产业化,2001年欧洲羊肉产量下降、进口需求扩大,国内外消费者消费理念由猪肉主导转变为更加青睐羊肉,大大促进了山东省养羊业的发展,全省羊肉产量开始稳步增长,但仍未恢复到1996年的最高水平。1.1.3羊奶产量及其占全省奶类总量比重的变化趋势由表1得,2008年以来,山东省奶类总产量和牛奶产量均呈现逐步增长的发展趋势,而羊奶产量则呈逐年递减的趋势,从2008年的31.78万吨逐步下降到2012年的25.59万吨,仅占全省奶类总量的4.90%。主要原因可能是长期以来缺少对于羊奶产业的支持鼓励政策,奶类制品频频出问题使得消费者对其信任度下降,羊奶价格偏高以及牛奶、豆奶的替代影响等。但是另一方面,这说明山东省羊奶产业的发展潜力很大,将会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之一。

  产值贡献是指养羊业产值对国民收入的贡献,用山东省羊饲养产值及其占畜牧业产值和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等指标来衡量。根据《山东统计年鉴》(2000—2012年)数据,得出1999年至2011年期间山东省羊饲养产值及其占畜牧业及农业总产值比重的基本情况,详见图3和图4。1.2.1羊饲养产值的变化趋势由图3可见,1999年以来的12年间,伴随着羊出栏量的稳步增加,山东省羊饲养产值呈逐年增长态势且经历了1次较明显的飞跃。1999—2007年期间,全省羊饲养产值由34.27亿元(按当年价格,下同)稳步增加到70.66亿元。2008年羊肉价格首次突破30元/公斤,较2002年同期上涨192.5%,全省羊饲养产值迅速上升至2008年的91.89亿元,较2007年增加了30%,成为羊饲养产值上升最快的一年。之后羊饲养产值逐年稳步增加,到2011年达110.96亿元,是1999年的3.2倍,年均递增率10.18%。1.2.2羊饲养产值占畜牧业及农业总产值比重的变化趋势如图4所示,1999年以来,山东省羊饲养产值占畜牧业及农业总产值比重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均呈现出较为平稳的变化趋势,分别保持在5.6%和2.8%的水平上。这种现象利于保持产业的连续性,不会由于剧烈的波动而引起产业大的变动,从而保持产业的平稳发展。但不难发现,羊饲养对于山东省畜牧业及农业的贡献尚小,在国家倡导大力发展牛、羊、兔等节粮型畜牧业的大背景下,山东省养羊业存在巨大潜力,必将成为畜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收入贡献是指养羊农户出售羊产品(在这里用菜羊及羊肉代表)对其收入的贡献,用农民出售菜羊及羊肉收入以及该收入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比重来衡量。根据《山东农村统计年鉴》(1994—2012),得出1993年至2011年期间山东省农民出售菜羊及羊肉收入以及该收入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比重的基本情况,详见图5。可见,1999—2011年间,全省农民出售菜羊及羊肉收入以较大的幅度整体上升,2011年达到最大金额75.84元/人,是1993年的11倍,年均递增率达到14.25%。但全省农民出售菜羊及羊肉占其经营性收入的比重则呈现出较大幅度的波动,具体而言,该比重在1997年为最低0.09%,2011年达到最高值1%。其中,2011年增长幅度最大,主要原因可能是供求的矛盾引起羊肉价格首次突破40元/公斤,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民养羊收入的增加。

  消费贸易贡献是指羊产品(在这里用羊肉代表)对省内居民消费及国际贸易的贡献。由于缺少山东省城镇居民羊肉消费量的统计数据,因此本文用农村居民羊肉消费量及其占肉类消费总量的比重,和羊肉出口数量及出口金额等指标来近似衡量山东省羊产业的消费和贸易贡献。

  1.4.1农村居民羊肉消费量及其占肉类消费总量比重的变化趋势根据《山东农村统计年鉴》(1999—2012年),得出1998年至2011年期间山东省农村居民羊肉消费量及其占肉类消费总量比重的基本情况。1998年以来山东省农村居民年人均羊肉消费量及其占肉类消费总量比重均呈现上下波动的变化趋势。人均消费量及占肉类消费总量比重在2002年分别达到最高值0.38千克/人和2.77%。由于农村居民收入较低,羊肉虽具有更高于猪肉的营养价值但价格也较猪肉高出许多,因此,农村居民人均羊肉消费量总体较低,历年平均值为0.3千克/人,多年来仅占人均肉类消费总量的2.1%左右。此外,农村居民对羊肉价格的变化较为敏感,人均羊肉消费量及其占肉类总消费量比重的变化趋势表现一定的波动性。

  1.4.2羊肉出口量、出口额及其占全国比重的变化趋势根据《中国农业年鉴》(2003—2011),得出2002—2010年山东省羊肉(含鲜、冻羊肉)出口情况。2002年—2010年期间,山东省羊肉出口量和出口金额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态势。全省羊肉出口量和出口额由2002年的30.5吨和4万美元稳步增加到2006年的9084吨和1693万美元,继而以较快的速度减少,到2009年出口1217吨和395万美元。2008年出现出口数量的大幅下降主要是受国际金融危机下,羊肉进口国减少进口造成的影响,2010年,由于国家各级对农业尤其是畜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羊肉出口量再次出现了抬头趋势。

  基于以上4方面的贡献分析,概括总结出山东省羊产业经济地位演变的基本规律,据此得出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基本判断:1)全省羊存栏量和羊肉、羊奶产量呈现稳定增加的总体变化趋势,占全国的比重呈现出平稳波动的变化态势;羊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呈先上升后减少再保持平稳的变化态势;羊奶产量占全省奶类总产量的比重呈不断下滑的总体态势。预计未来全省羊出栏量和羊肉、羊奶产量仍将会是平稳增加的发展趋势。羊出栏量占全国的比重将会保持在10%~12%左右的水平;羊肉产量占全省肉类总产量的比重将会在4%~6%左右的水平;羊奶产量占全省奶类总量的比重将会在3%~4%之间波动。按现有的增长速度计算,到2015年“十二五”结束时,全省羊肉产量将达到50万吨左右,与《山东省畜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肉类产量目标相吻合。2)全省羊饲养产值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总体变化态势,占山东畜牧业及农业产值的比重基本保持稳定。按照1999年以来的发展速度计算,预计到2015年全省羊饲养产值将达到150亿元左右,与《山东省畜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畜牧业产值目标相吻合;羊饲养产值占山东畜牧业及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将分别在5%~6%和2%~3%之间波动。3)全省农民出售菜羊及羊肉收入及其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比重均呈现出波动性增加的变化态势。按照现有的增长速度计算,预计到2015年全省农民出售菜羊及羊肉的收入将达到80元/人左右,与《山东省畜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目标相吻合;全省农民出售菜羊及羊肉收入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比重将在1.2%~1.5%之间波动。4)全省鲜、冻猪肉的出口数量和金额及其占全国的比重均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态势。按照现有的增长速度计算,预计到2015年全省鲜、冻羊肉的出口数量将达到3600吨左右,出口金额将达到3000万美元左右。

  近年来,在政府各种政策的支持下,全县生态畜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我县生态畜牧业从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趋势看,还存在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程度不高,经济效益差,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

  据统计,2012年全县年末存栏猪22.6万头、牛8.7万头、山羊29.13万只、家禽58.4万羽;出栏肉猪23.81万头、肉牛2.7万头、肉羊25.55万只、家禽71.13万羽;肉类总产量2.97万吨,水产品产量0.3万吨,禽蛋产量0.42万吨,蜂产品产量115吨,畜牧渔业产值7.75亿元。

  全县具有种畜禽经营许可证的种畜场7个,特种野猪养殖场2个,有羊改良点308个,猪改点172个,牛改点18个,村级兽医室116个。有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32个,畜牧养殖、加工企业12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个、地级龙头企业4个),有畜牧兽医技术员226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85人,初级职称140人)。

  全县有天然草地58.1万亩,人工草地及改良草地41.8万亩,可放牧林地78.21万亩。

  从全县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可以看出我县生态畜牧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畜牧业生产效益不高,规模化程度低,畜产品总量小。全县规模养殖场数量少,规模不大,畜牧业90%以上产值来源于农村千家万户分散养殖,其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科学饲养观念淡薄,传统的饲养方式根深帝固,畜牧兽医科技实用技术的普及率低,造成畜禽的饲养周期长、出栏率低、生长速度慢、产肉率低、饲料转化率低、经济效益不高。

  二是饲草、饲料资源未得到充分合理利用。主要由于配套养畜资金缺乏导致草畜不配套,草地载畜量低,对已建的人工草地,天然草场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其次由于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为了保护林苗木,林业部门采取禁牧,使部分优质的天然草地、灌木丛草地资源不能充分利用。

  三是动物疫病防治难度大。随着畜牧业生产的发展,畜禽流通、交易、引种频繁,造成畜禽的一些老病(如炭疽、猪瘟、W病)未除,而新病(猪蓝耳病、猪副红细胞体病)不断发生,给防疫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

  四是畜产品市场不稳定。由于畜产品市场不稳定,养殖户又缺乏市场经济意识,造成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市场价格不稳定,挫伤养殖户的养殖积极性,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五是畜牧经济合作组织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少,带动力不强。在生产上,虽然有一些养殖公司,也只能说是其自身发展较好,带动广大农户养殖并走致富之路的还为数不多;亿源畜产品加工厂也未实现满负荷生产,其他的牛肉干加厂、皮蛋加工厂规模不大。

  六是资金投入不足,发展后劲不强。由于受本县经济条件的影响,加之养殖风险相对较大,广大农户自身缺乏资金投入,金融部门对养殖贷款的程序繁琐,以致发展生产缺乏资金支持。

  七是对我县畜牧业发展缺乏长远的,科学而系统的规划。导致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一是要明确我县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我县是一个山区贫困县,粮食单产低,饲料用粮生产不足,而草山草坡资源丰富,目前利用率还不高,开发潜力巨大。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优质牛、羊肉需求量大,市场价格高。因此,我县生态畜牧业的总体发展思路应坚持在稳定发展生猪、家禽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牛、羊等节粮型草食家畜,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草山草坡资源优势,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增加农民的收入。

  二是搞好畜禽养殖区域规划,改变传统养殖模式向现代畜牧业转变,体现区域经济和特色经济。生猪、家禽生产应以粮食、饲料作物生产水平较高的青龙镇、煎茶镇、枫香溪镇为重点,包括三个镇周边的钱家、龙泉、堰塘、合兴、复兴、潮砥、长堡七个乡镇为生猪、家禽产业区,建立优质肉猪、家禽产业带。牛、羊草食家畜的生产应以草山草坡资源丰富,海拔相对较高,耕地面积少,粮食、饲料作物生产水平低的泉口乡,楠杆乡、沙溪乡为重点,包括三个乡周边的高山、长丰、荆角、稳坪和乌江流域的桶井、共和七个乡镇为牛、羊产业区,建立优质肉牛、肉羊产业带。在青龙镇城郊可考虑奶牛饲养及家禽的规模养殖。

  三是大力开展畜禽品种改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工作。引进一些优良畜禽品种与地方品种进行杂交,提高地方畜禽品种的生产能力,同时也要搞好地方优良品种的选育,切实保护好地方优良品种资源。在猪改方面,引进国外优良的大约克、杜洛克、长白等瘦肉型猪品种开展杂交改良,提高本地猪的瘦肉率。牛改方面继续推广应用冻精输配技术,充分利用杂交优势,提高本地牛的生产能力,黄牛选用西门塔尔、宰地红、黑白花冻精,水牛选用摩拉冻精。山羊改良要搞好贵州白山羊的品种选育,提高本地山羊品种的体质,产羔率、存活率、出栏率。

  四是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兽医防疫体系。完善动物疫病防治制度,转变防疫方式,把畜禽防疫从每年春、秋两防为主逐步转变为常年防疫,月月补针。切实加强兽医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兽医人员的疫病防治水平。

  按照“建小区、抓大户、带农户”的工作思路,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户素质,切实提高畜禽养殖小区、畜禽养殖大户的饲养管理水平,经营管理水平,疫病防治能力。逐步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努力缩短饲养周期,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

  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投资的岩溶地区草地治理项目、科技扶贫种草养羊项目在我县实施的机遇,大力开展人工种草,草地改良,草地围栏封育,提高载畜量。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区种植白三叶,多年生黑麦草、鸭茅、苇状羊茅、紫花苜蓿,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地区种植红、白三叶草、高丹草、皇竹草、牛鞭草等优质牧草。

  六、畜牧业的发展与生态建设、经济建设、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对蔬林草地、灌木丛草地和萆山草坡加以保护、利用和建设,摒弃传统的“养羊毁林”,草食家畜的发展是以牺牲草地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片面看法,要本着“保护、开发与利用”的原则,处理好养殖业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水土保持之间的关系,采取封幼林、用成林的方式处理林牧之间的矛盾。防止草地过牧,坚持季节放牧,划区轮牧,放牧与舍饲相结合的方式,防止生态恶化,实现畜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目前我县畜产品以活畜销售为主,受市场制约大。畜产品加工落后不但制约畜牧业的发展,而且不能为地方财政增加高附加值税收的畜产品。要使畜牧业走上市场化、商品化的健康发展轨道,就必须培育、壮大一批集产、加、销为一体的“龙头”企业,带动全县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草原畜牧业是达茂旗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当地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区域经济的发展仍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畜牧业的发展和壮大。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讲,占土地面积70%以上的草地和沙地构成的,草地植被是达茂旗的主要植被。草地和沙地往往只有单向的转换,许多草地退化成为了沙地。这种趋势目前仍有加剧的危险。由于草地所占的面积大、范围广,由牲畜过牧和践踏引起的植被减少、表土、土壤沙化等问题是引起大面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草地开垦、采樵伐木、毁林开荒等固然是破坏植被,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的部分原因,但与畜牧业对草地植被的影响相比,其规模和范围均是很小的。只有靠畜牧业的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改革,才能有效解决畜牧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矛盾问题,促进大面积的生态环境改善。但如果消极地以限制牲畜数目来缓解目前的草畜矛盾,则广大牧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将无疑会受到很大影响。协调和解决草地生态保护和畜牧业发展之间存在的矛盾,是当前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达茂旗辖7个镇3个苏木2个乡,可利用草场面积2400万亩,草原承包到户面积2353.91亩。全辖区截止2013年末畜牧业合作社总数为234个,牧区牲畜总量58.5万头。随着全旗禁牧政策出台后,退牧还草项目实施以及草原生态环境制约,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人数大幅减少,直到2010年,全旗畜禽养殖业产值首次超过种植业,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2013年末,全旗实现畜牧业产值5.2亿元,在农、林、牧、渔业中的占比达到 58 %,拉动农业、推动工业的促进带动功能不断增强。2014年年初,达茂旗又以建设畜牧业大旗为目标,力争通过3年攻坚全旗草原畜牧业产值达到 10亿元。

  (一)生产条件的改善转变了传统草原畜牧业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但提高了生产成本,并没有完全改变其靠天养畜状态。众所周知,传统草原畜牧业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力的成分多,受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较大,自然条件好了发展就比较顺利,反之挫折也就比较大。草畜双承包后,一方面通过草原建设、加大棚圈基础设施投入、改进防疫技术等使其发展趋于稳定,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传统草原畜牧业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但另一方面,这些建设也增加的草原畜牧业的经营成本,不仅失去了传统草原畜牧业成本优势,甚至引起一些生态和社会问题,提高了草原畜牧业的生产成本。而大部分中、小牧户由于建设力度不够、投入不足及不具备必要的生产技能,靠天养畜仍较普遍。

  (二)通过定居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牧民生活,但居民点周围退化严重,牧民收入增长缓慢,增收难度仍然较大。在历史上,传统草原畜牧业实施长时间、远距离的轮牧,很难有固定住所。经常性的游动生活决定牧民生活用具十分简易,生活质量难以提高。为了改变传统草原畜牧业的这一弊端,提高生活质量,上世纪80年代前后,牧民开始定居,实施草畜双承包,极大地调动了牧民生产积极性,牧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然而,定居点周围退化严重,特别是草场承包到户后,牲畜被固定在有限的草场上,过度啃食、踩踏加剧了草地的退化、沙化,经过多年的积累,从量变到质变,90年代末,草原退化、各种自然灾害加重,加上牧区市场发育不足以及牧民家庭经营成本的不断上升等严重影响着牧民收入的增长,牧民普遍面临着增收难的问题,甚至有些年份出现负增长。

  (三)人、草、畜矛盾突现。草原畜牧业的生产不同于农区及城郊畜牧业,单位面积内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相对要求不高, 是一个以天然草地生产力为基础的自然经济主导型的产业。由于近半个世纪以来, 牧业人口的成倍增加, 牲畜头数的快速发展, 多数草原牧区长期超载, 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草原牧区以往的人均草地资源相对优势逐渐下降和消失,人、畜和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四)草原沙化、退化严重。由于人为和自然原因,内蒙古草原沙化、退化十分严重。虽然,近几年自治区和达茂旗政府不断加大对草原生态建设的投入,干旱草原恢复时间较长、建设与破坏并存、恢复和保护措施不当、全球气候变化等原因,使建设成效大打折扣。因此,草原退化、沙化仍在延续,仍然是草原畜牧业持续发展的最大挑战和瓶颈。

  (五)草原畜牧业结构单一。如果传统草原畜牧业强调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那么草原畜牧业发展到今天更多地强调对市场的适应性,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经济规则驾驭着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而市场本身特有的滞后性、盲目性却把草原畜牧业带入发展的恶性循环。在生产中忽略了草场的承载能力、五畜的自然地理适应性,肆无忌惮地扩大生产规模、遍地饲养市场看好的山羊、绵羊、牛等单一畜种,盲目进行所谓的品种改良等。

  (六)抗风险能力减弱。与早期传统生产不同,草原畜牧业发展到今天更提倡单打独斗,特别是草畜双承包之后。草场和牲畜分给单个牧户,因而牧户只能在自己的草场上放养自己的牲畜,从驱虫灌药到牲畜出栏,任何生产活动都得靠自己。在早期,这种改革确实受到成效,但到了后期,其弊端不断显露,避灾、规模生产、市场竞争等方面均暴露出单打独斗的淡薄性,而草原上拉起的网围栏更是以实物形式分离了牧民间的联系和合作,甚至堵截了牧民间生产和生活信息的传递,为牧业生产带来了诸多不便。

  (一)继续加大草原的投资力度,建设、利用和恢复并行。经历数十年的强度利用及近几年世界性气候变化导致草原严重退化,草原生态不堪一击,再也不能承受任何冲击。因此,不管出于何种理由,保护草原生态刻不容缓,国家和自治区必须继续加大对草原生态的投资力度,完善草原生态恢复和保护的各种制度安排。同时,把握好建设、利用和恢复的程度,以达到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并重的目的。

  (二)有效结合传统与现代的优势和有利因素,增强草原畜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从传统草原畜牧业的角度看,有低成本、适应当地的品种、绿色无污染品牌、劳动生产率相对高、互助合作、资源持续利用等优势;而从现代化畜牧业的角度看,有技术进步、市场意识加强、基础建设完善等有利因素。因此,对上述因素进行很好的结合,从而增强草原畜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三)人口转移和适度控制。牧区人口过快增长是草原畜牧业持续发展所遇到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因此必须实施人口转移和适度控制策略。要转移草原畜牧业经营区域内非牧民、剩余劳动力和对草原畜牧业不熟悉者;要适度控制草原畜牧业经营区域内牧业人口的过快增长,杜绝其他区域人口的以任何理由占用草场。

  (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实现适度规模经营。通过牧户间的联合、牧户互相合作、企业与牧户合作等多种形式,实现草场、牲畜的适度规模经营,改变目前牧户单打独斗的经营模式,提高草原畜牧业的抗灾能力和经营效率,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

  1、春孵开局良好,苗禽产销两旺。受去年下半年家禽价格持续上涨的影响,农户养禽积极性高涨,种蛋供应不足,炕房开孵早,孵化数量大,苗禽价格高。截至3月15日,全市已产种鸡4010多万枚、种鸭蛋350万枚、种鹅蛋182万枚,分别比去年增长14.8%、61.1%和12.3%;全市860家炕房,有770多家入孵开炕,并出苗鸡510万只,苗鸭96.3万只、苗鹅116.5万只,同比分别上涨了12.7%、27.5%和30.8%。苗禽价格虽比春节前有所下降,但均高出常年,与去年同期相比有了成倍增长。

  2、春配势头强劲,仔畜供应紧销。由于受到去年夏季生猪“高热病”的影响,全市能繁母猪存栏有所下降,现存栏13.7万头,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1%。但是受去年冬季生猪价格持续走高的拉动,农户养猪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母猪配种率迅速上升,现已配种9.9万窝,占能繁母猪的72.3%。比去年同期上升了23个百分点;同时,仔猪、肥猪价格居高不下,养猪效益大大提高。据推算,目前,养一头肥猪平均可获利230-240元。此外,由于牛羊市场行情比较稳定,我市牛、羊存栏和配种率与去年基本持平。

  3、春防准备充分,疫情形势趋缓。近年来,由于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对重大动物疫情防疫工作部署早、要求高、措施实、行动快,因此,全市动物疫情比较稳定。今年的春防工作从元月11日就开始启动,市、县防指先后召开会议、下发通知、落实经费、发放疫苗、组织免疫、开展督查。目前,牲畜口蹄疫已防猪40.9万头、牛29万头、羊5.17万只,禽流感已防735.3万只;并储备口蹄疫疫苗58万毫升、禽流感疫苗154.5万毫升、猪瘟疫苗98万头份、新城疫疫苗1564.5万头份、注射器具3.5万套。

  1、畜牧业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产业分工越来越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一方面传统的分散养殖逐渐萎缩,而规模化生产现在成为畜牧业的主角;另一方面,畜牧产业的聚集度不断提高,产业链条不断延长,而产业内部的分工日趋明确,管理日趋精确。如石沛联盟养猪合作社、二郎口肉鸡合作社、天长鹅业经济合作社、正大的租赁养鸡、志成牧业的合同养鸡等都实行了“五统一分”的组织模式,即统一种苗、统一饲料、统一技术、统一防疫、统一收购,分户饲养,社员只承担畜禽育肥这个单一环节,其他环节都交给合作社或龙头企业负责,这样既整合了资源,减少了投入,又规避了农民的技术和市场风险。

  2、畜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龙头企业带动逐步增强。我市拥有优越的市场区位和丰富的生产资源,这一点,不仅成为市内有识之士的共识,而且也被外地投资商所看好。因此,我市已逐步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投资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态势。泰国正大集团、上海食品集团、上海奶业协会、广东温氏集团等外商纷至沓来。达诺乳液、天一牧业、志成食品、泽民禽业、天长鹅业、杨氏蜂业业等一批市内畜牧企业趁势崛起,辐射带动面越来越广,优质畜禽覆盖率越来越大,产品加工和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强。

  3、科技推广力度加大,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得到较好地应用。新年伊始,在原有的良种良法推广运用的基础上,各级畜牧部门认真组织试验示范、科技培训、科技赶集和“畜牧科技进万家”活动,积极引进推广斯格猪、罗斯鸡、sm3超级瘦肉型樱桃谷鸭、三朵花肉鹅、波尔山羊等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天一牧业已用上了远程数字自动监控系统,艾建国的鸡舍已装上了自动控温系统,志成牧业、泽民禽业都在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建立养殖基地,开展健康养殖和无公害认证,开拓外埠市场,泽民禽业的鸭苗已销到江苏、山东,志成牧业的森林鸡、水库鸭已成功进入上海、南京超市。一些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也积极推行畜禽“出村入区”,加快畜禽养殖小区建设,构建人与畜禽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1、投入不足。今年畜禽市场行情普遍较好,不少养殖户想扩大养殖规模,但苦于贷款无门,坐失发展良机。建议金融机构要加大对“三农”,尤其是龙头企业和养殖小区建设的信贷投放,降低小额门槛。各级政府要认线号文件精神,尽快出台扶持发展健康畜牧业的政策措施,积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努力把畜牧业发展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江苏有13个省辖市,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经济区域。苏南一般包括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5市,苏中主要指扬州、泰州、南通3市,苏北有淮安、盐城、宿迁、连云港、徐州5市。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苏南、苏中、苏北呈明显递减格局。3个区域畜牧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也呈现不同的分布状况,由表2可见,2010年江苏省畜牧专业合作社共8019个,其中,苏北地区6129个,占76.4%;苏中1111个,占13.9%;苏南779个,占9.7%。经营品种江苏省畜牧专业合作社主要经营猪、禽、牛(包括肉牛和奶牛)、羊、兔和鸽等品种类型(见表2),其中,养禽专业合作社最多,共4287个,占总数的53.5%;其次是养猪专业合作社,占总量的30.9%。经营规模从表3可以看出,2010年江苏省畜牧专业合作社出资额在500万元以上的有367个,占总数的4.6%;100万~500万元的1680个,占21%;100万以下的5972,占总数的74.4%。有少数出资额千万以上的畜牧专业合作社,其中多数分布在苏南地区。

  服务内容江苏省畜牧专业合作社组织指导社员及周边广大养殖户的生产经营,为社员提前、产中、产后服务,服务的主要内容一般用“五统一”来概括:统一畜禽种苗的供应、统一饲料配送、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防疫注册、统一产品购销。发展环境江苏省各级政府较为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建立健全合作社组织指导部门,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创造了较为有利的发展环境。各级政府部门先后制定了相关扶持政策,明确财政、税收、信贷、工商登记等扶持措施以及项目援助、典型宣传、示范引导等激励手段,营造了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江苏省还通过完善立法,在已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基础上,于2009年11月23日江苏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江苏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进一步支持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发展速度加快显著江苏畜牧专业合作社近年来形成了社会多种力量、各路精英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以平均每年70%的增长速度,把越来越多的养殖户有效组织起来,逐步实现养殖业从家庭小规模分散养殖向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转变,在带动养殖户的数量、服务养殖户的能力、提高养殖户的收入上起到明显作用。2007年底,江苏省畜牧专业合作社总数还不到2000个,成员不到5万人(户);截至2011年6月,已发展到9302个,成员总数约80万人(户),入社养殖户收入普遍得到增长。地区发展各具特色由于苏南、苏中、苏北存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各地区以当地的产业优势为依托,因地制宜发展畜牧专业合作社,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区发展特征。

  苏南属于经济发达地区,私营企业蓬勃发展,在畜牧专业合作社的创办形式上以能人、大户或龙头企业牵头居多,出资额一般较大。而苏北大多数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各项经济指标均在全省平均值以下,近几年农民人均年收入还不及苏南的1/3,被认为是江苏的贫困地区,因而该地区的畜牧专业合作社多以乡镇基层组织、兽医站等服务部门领办为主,有不少合作社被政府作为扶贫项目来建设;苏中则介于两者之间,能人、大户牵头、龙头企业牵头、政府服务部门领办的形式基本同等程度存在。从表4可以看出,江苏畜牧专业合作社的数量从苏南到苏北呈递增现象,但由于经济发展因素,合作社带动农户的能力由北到南逐渐增强。服务领域得到拓展从服务的内容来看,畜牧专业合作社“五统一”的服务内容较之早期主要体现在生产环节的技术合作来看,贯穿了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更具全面化和系统性。从服务的范围来看,有部分畜牧专业合作社已从为本村本乡养殖户服务为主转向跨乡镇、跨县域、跨市域甚至跨省域拓展。

栏目分类
 
版权所有Copyright(C)2023-2024利澳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